隨著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城市更新也面臨新的挑戰。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五屆既有建筑改造大會”上,業內專家共同探索城市更新轉型新模式,探討設計改造新思路。業內人士表示,統籌好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創新土地政策等支持政策,引入社會資本,探索可持續的商業化模式。
(資料圖片)
既有建筑改造難點體現在技術標準、資金等
今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關于扎實推進2023年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通知》指出,“從好房子到好小區,從好小區到好社區,從好社區到好城區,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持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此,“第十五屆既有建筑改造大會”以“城市更新與建筑改造,助力好房子好社區好城區建設”為主題,針對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中遇到的難題尋求破解之道。
會上,全聯房地產商會常務會長、城市更新分會會長柴志坤表示,城市更新工作具有復雜性,比如主體有著多元化的特征,使之前很多政策制度、管理流程以及資源配置方式、操作組織形式都需要做大的調整以適應新的需求。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隨著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城鎮化率增速減緩,企業和個人對房地產投資和使用價值的認識有了調整,使城市更新面臨新的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市場主體客觀分析,理性調整存量和增量的關系,使其產生良性互動。
“研究和直面新時期城市發展問題,未雨綢繆,尋求政策創新突破,調整和改變傳統的城市發展觀念。”柴志坤稱,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城市更新需要搭建區域性、多元化主體參與的系統性工作平臺,以實現政策、資源、資金的補充,實現近遠期目標和社會經濟價值的融合。
“從建設的階段來看,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和好城區,應該包括好規劃、科學設置、品質建造和高效運維。從性能來講,好房子應該包括綠色低碳、智慧管理、健康宜居和安全耐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從真表示,對于既有建筑改造,難點體現在四個方面,包括政策法規以及規劃、技術標準不統一、改造資金、住戶意見和滿意度。
城市更新行動是重塑城市功能
目前,中國城市建設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也就是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
肖從真認為,中國建筑行業已經從增量轉到存量階段,將由新建轉為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既有建筑改造從原來安全和節能改造到綜合改造、綠色改造,再到現在功能提升宜居的改造,希望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技術標準體系,也做好技術支撐,提高安全和性能。
“城市更新行動是重塑城市功能,提高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工程院院士杜修力指出,韌性城市建設需要關注防災減災工作,尤其是基礎設施的抗震研究,建議以韌性城市的建設為契機,關注關鍵基礎設施的防災研究,進一步匯聚政、產、學、研、用的力量,共同推進城市更新關鍵科技問題的解決。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實施指導監督處處長聶明學建議,盡快完善發布《住宅項目規范》,加強相關配套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進一步完善住宅標準體系。
針對城市更新如何推動可持續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城市建設與更新處處長田永英提到,深化改革、科技創新以及文化創新是核心要義,希望通過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產業創新、模式創新,不斷培育和發展新消費、激發存量空間創新活力,促進產業升級,加快智慧發展,釋放發展的新動能,進而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和高水平的治理。
對于科技創新,田永英強調,要進一步加強技術產品的應用和推廣。同時,要統籌好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創新土地政策等支持政策,引入社會資本,探索可持續的商業化模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