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截至2022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5.22%,有9.2億人生活在城鎮,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6.3萬平方公里,城市發展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與此同時,城市發展也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過去注重追求速度和規模,城市的整體性、系統性、宜居性、包容性和生長性不足,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問題突出,不少城市老舊房屋和市政管線仍然存在安全隱患。
“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步入中后期,城市建設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023年5月20日,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3年會暨青年論壇上,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秦海翔表示,黨的二十大提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未來,住建部將從三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持續推進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形成一整套與城市更新內涵、提質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在宜居城市建設方面,將聚焦居住品質提升、提高住房建設標準、打造好房子樣板,同時為老房子“治病”。研究建立房屋體檢、養老、保險等三項制度,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大力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開展樓道革命、環境革命、管理革命,消除老舊小區安全隱患,完善配套設施,改善生活環境,改進物業服務,讓人民群眾住得更方便、更安心。加強既有建筑和老舊街區改造利用,推動有特色、有歷史記憶的老建筑、老廠區、老街區有機更新和復合利用。加強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做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修復、修繕和活化利用,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將重點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即通過數字化手段,對城市供水、排水、燃氣、熱力、橋梁、管廊等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進行實時監測,及早發現管控安全隱患,防范事故發生,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維系城市正常有序運轉,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這是以新時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城市安全風險防控,從被動的應對轉向主動預防,提高城市安全韌性的重要舉措。
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將搶抓數字化轉型機遇,運用好城鄉房屋和市政基礎設施普查成果。舉全行業之力打造“數字住建”,大力推進基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和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實施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協同發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推動發展數字家庭、智慧社區和智能建造。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秦海翔提出,為了更好地支撐城市更新的重點任務,一方面要堅持科技引領,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鞏固提升世界領先技術,集中攻關突破“卡脖子”技術,大力推廣應用惠民實用技術,以科技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造福群眾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要堅持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城市體檢評估機制,查找人民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問題和影響城市競爭力、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弱項。強化體檢評估結果的應用,把解決查找出的短板問題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任務。同時,加快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形成一整套與城市更新,內涵提質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