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央企、國企為代表的“國家隊”正在加速入場,不僅接盤民營房企項目,在土地市場也占據主導地位。實際上,在行業深度調整的同時,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合作更為緊密,這不僅體現在紓困上,還有通過優勢互補合作開發,尋求新的發展模式。
而未來,這類合作或將成為常態——央企、國企在土地市場獲取更多資產的同時,民企則以代建、運營為主進行深耕細作,發力輕資產的品牌輸出。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新形勢下,做過“東家”的民企也要學會做“管家”。
(資料圖片)
在行業深度調整的同時,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合作更為緊密,也在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模式。資料圖片
國資從“白衣騎士”到合作方
當前,國資企業接盤、紓困民營房企的劇本不斷上演,今年下半年以來表現得尤為明顯。
最有代表性的是,今年6月,河南省鐵路建設投資集團出手接盤建業地產近三成股權,并認購該公司發行可換股債券,成為建業地產第二大股東。
事實上,央企、國企紓困民營房企而戰略入股企業及項目,或將成為未來的常態模式。
根據8月31日世茂集團公告內容,華潤置地擬收購世茂集團北京分鐘寺村項目的權益。出售事項結束后,世茂集團將獲得33.165億元的流動性資金。
與此同時,8月31日,招商蛇口(001979)與富力集團宣布擬就大灣區范圍內的城市更新項目進行合作,無疑將緩解富力集團流動資金壓力。此后,這一合作又出現升級,9月13日,富力集團與招商蛇口、中信證券、中國華融達成合作協議。在富力集團看來,此次四方合作,有望打造“央企+民企”的合作典范。
此外,不時有消息傳出,在保交樓目標下,央企、國企將為“出險”民營房企提供流動性支持,不僅成為“白衣騎士”,更是民營房企重要的合作方。
在業內人士看來,由于“出險”民營房企缺乏政府信用以及資產規模相對較小,在經濟下行環境中面臨著更為艱巨的挑戰。而相比之下,央企、國企憑借政府背書、穩健的經營和暢通的融資優勢表現突出,其介入民企的房地產項目開發,不僅是提供資金支持,而且能夠增加信用背書,有助于改善融資渠道。
聯合拿地、代建等“多點開花”
從“白衣騎士”到合作方,僅是企業之間合作的一個方面。除了在股權和項目上的合作,央企、國企和民營房企在土地市場的合作也將更為明顯。
9月9日,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推出房產新政18條,其中在企業端,提出將加大紓困面服務力度,推動多維聯合,鼓勵區屬國企與房企合作拿地,積極探索區屬國企合作開發模式,使非房企公司與房地產企業合作投資拿地。
由于受融資環境等綜合影響,從目前來看,央企、國企成為土地市場的主力。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房地產市場整體投資拿地呈現出規模化國企央企強勢、民企羸弱、城投平臺“托底”的格局。從拿地金額TOP20排行榜可以看出,有接近八成房企為央企和國企。典型央企、國企投資力度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其中越秀、建發、國貿等拿地銷售比(拿地金額/銷售金額)均超0.5,華潤、招商、中交也處于行業均值之上。
在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看來,在過去20年的發展過程中,央企、國企在房地產企業當中的地位一段時間內不斷弱化。但是近期大中型央企、國企發揮了領軍作用,也提振了市場信心。
隨著土地市場上的強勢拿地,以地方城投公司為代表的央企、國企,在市場規模上也將呈現增長的態勢。而與此同時,在業內人士看來,國企與房企的合作方式也將出現轉變。對此,有民營房企稱:“民營房企的盡頭是代建。”
據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介紹,國企既是資產方,同時也是投資方,而民企會通過代建、輕資產運營等渠道介入項目的開發和運營。
做過“東家”的民企也要學會做“管家”
與過去十年在“高負債、高周轉、高回報”模式下房企聯合拿地開發不同,當下的新合作之下,民營房企又該如何發揮自身特長,尋求更多發展機會?“從目前來看,很多民營房企緊抓代建、商業運營等領域,拓展輕資產,構筑新發展模式。”劉水表示,比如,綠色代建成為部分房企尋求業務突圍的發力方向,代建企業結合自身優勢,為代建項目注入綠色、科技等元素。
此外,民營房企依托自身已有的上下游產業鏈的資源優勢,以及成熟業態的打造經驗和管理模式,通過代建或者運營模式打造產業園、特色小鎮等項目。
最為明顯的例子是,曾陷入流動性危機的華夏幸福(600340)重新找到發展路徑。日前,華夏幸福(深圳)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交出了輕資產模式招商服務的首張“百億”成績單;截至8月底,其已簽約29個項目,累計固投簽約突破100億元。
中國城商聯城市更新產業(300832)發展聯席會主任、中城沃土(北京)城市更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璽慶認為,近些年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資產正在加速國有化,其中在土地市場表現得更為明顯。擁有大量資產的國有企業為了更好地保值增值,會選擇與優秀的民營企業合作,邀請民營企業參與運營。在這個環節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礎。因此,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是資產會加速國有化,但是運營會民營化。
黃璽慶進一步稱,在當今市場形勢下,民營企業必須練好內功,加強運營能力,由此來幫助國有企業實現資產的增值和保值,在為資產方創造價值的過程中,獲取自己的收益,同時獲取企業生存發展的機會。如今的民營企業必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
“放眼到城市更新領域,這個趨勢尤其明顯。國有企業手握優質的資產,但是資產的運營效益往往不理想。城市更新的概念是把這個優質低效的資產,通過場景的更新、運營而變成優質高效的資產。在這個過程中,是需要通過專業的民營企業來運營才能夠實現。”黃璽慶稱,民營企業在過去十幾年中曾經有做“東家”的機會,現在形勢不同了,民營企業應該改變心態,學會做“管家”,通過運營能力體現自身的價值。
記者 袁秀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