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官方網站發出公告稱,在“一網通辦”開通存量房買賣雙方未通過中介交易網上簽訂合同服務。這話說得有點繞,讓人一時不好理解,實際上是指存量房(也就是二手房)的交易雙方可以通過“一網通辦”直接辦理網簽,而不必通過中介機構這個環節。網上給這種做法提出了一個“手拉手”的稱謂,買方和賣方在網上直接拉起手來,而不是由中介機構來牽手,可謂十分形象生動。
其實,所謂“手拉手”的房產交易,在以前的二手房交易市場上早已存在,但通常發生在親友熟人之間。道理很簡單,房屋買賣對于很多人來說是件關系到一輩子利益的大事,親友熟人之間情況互相了解,可以放心簽約,但陌生人之間情況就不一樣了。中介的存在,不僅可以省去交易雙方的很多瑣事,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和交易的安全性。
但隨之而出現的問題是,在中介成為房產交易必不可少的程序后,中介收費成為推高二手房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當二手房房源緊張時,有的賣方會要求買方把雙方中介費一起承擔下來。一些城市公布的信息中,二手房價格與新建商品房價格出現倒掛,其間就有中介機構的推波助瀾。
當然,中介機構是市場經濟社會的一個必然產物,在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中,其作用主要是正面的。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此次推出的改革,并不是為了砸掉中介機構的飯碗,而屬于政府職能務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目前,上海正在積極推進城市管理數字化轉型,探索數字化加速發展的新方向。近幾年,由上海市政府直接推動的數據開放利用和數據產業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6年上海獲批國家大數據示范綜合試驗區建設后,已累計向社會開放數據資源近5400余項,形成了普惠金融等十多個標桿應用,2020年上海大數據核心產業規模達2300億元,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數據流通總量超過百億條。放在這個大背景下,上海房地產交易中心的做法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但是其對改變房地產市場的生態,仍然是富于啟發意義的。
在房地產交易市場上,中介機構之所以有生存空間,依靠的主要是對交易信息的占有,這也符合傳統的市場經濟運行原理。但網絡出現以后,特別是大數據管理發展以后,市場信息的分布形態正在發生變化,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市場信息很難再由一個機構占有,而是可以全網呈現,即所謂“一網通辦”。大數據使市場交易便捷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推動市場交易活躍,這在近幾年日趨活躍的網購方面可以看得很清楚。
“手拉手”網簽得到房產交易中心的推廣,雖然只是政府改進市場服務方式的一小步,但可以讓買方和賣方通過在網上“手拉手”直接溝通,提高房產交易效率,減少交易成本,因此這一步的分量并不輕。
目前來看,要讓“手拉手”網簽這一交易模式發揮出理想的效果,還需要政府和市場各方做出更多努力。一方面,“一網通辦”不能停留在僅僅給交易雙方提供一個網上簽約平臺的程度,而是要利用大數據管理的優越性,讓交易雙方能夠直接在網上發布和尋獲相關信息,也就是為陌生的雙方建立起“手拉手”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在“一網通辦”得到普及以后,會有越來越多二手房交易者主動到網上發布或尋獲信息,要保證信息的真實有效性,不讓信息被非法利用,也需要建立起切實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手段。
這項改革對于房產中介來說,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其實,在近幾年房產交易受到嚴格控制的背景下,房產中介早就不能“朝南坐”了。房產中介本身是服務機構,要有危機意識,適應市場變化,把更多精力放到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方面。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安家》生動地講述了一個房產中介機構的故事,這雖然是文藝作品,但房產中介向客戶提供像劇中女主人公那樣的貼心服務,正是其有望超越大數據管理的成功路徑。數據再發達,也無法完全替代真實的交流。房子是給人住的,房產交易中注入人的溫暖情感,以此來吸引客戶,又何愁不能在市場上找到立足之地呢?
文/財經評論員周俊生編輯孫曉校對柳寶慶
關鍵詞: 數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