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經濟與房地產市場,面臨何種問題?
宏觀經濟面臨“高通脹”挑戰,經濟活躍度與企業利潤均趨下降。
房地產市場面臨經濟與政策雙壓。
宏觀經濟三季度GDP“破5”,更為實時的PMI指標在月初已跌破榮枯線(50%)。
宏觀經濟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上游通脹”使疫后經濟修復的不確定性增加;二是“大力推動碳中和”目標,對中短期的產業生產帶來掣肘。
“上游原材料通脹”正不斷壓制“中游產業利潤”
“中游產業利潤水平下降”又進一步抑制“下游消費能力”
二季度以來,由于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中下游產業的“制造成本”不斷提高。
舉幾個簡單的數據,WTI原油價格由4月份均價18.84美元/桶上升至當前破80美元/桶,漲幅超過4倍;動力煤期貨價格由4月份的470元/噸上升至約1600元/噸,漲幅超過3倍;螺紋鋼國內期貨價格,2019-2020年穩定在3500元/噸左右,目前價格已突破5000元/噸水平。
不同類型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原因各有不同,其中與房地產關系較大的鋼材價格大幅上漲,或是為了應對來自“美債危機”的不利影響。鋼材主要產生自“基建”及“房地產”需求,在時間段內抑制“房地產開發”,則有助于保障“基建”增速。
上游通脹導致實體產業部門的利潤水平下降(甚至虧損),其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在利潤率走低的情況下,社會產出(GDP)便難以繼續保持在高水平,2021年以來國內GDP增速逐步下降。
對于民生而言,由于企業生產擴張受制(盈利不足),工資開支亦受影響。反映在經濟數據上,社會收入水平難升、失業率難控。
“碳中和目標”加劇短期經濟下行壓力
“碳中和”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長期戰略,與其它長期“轉型措施”類似,在持續堅持實施的過程中,對部分時間段內的經濟影響較為突出。9月份以來,各地陸續“限電”對地區GDP增速也帶來一定影響。
客觀評價,目前政策與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錯配”
對于房地產市場而言,一方面是需求端受經濟活躍度影響,購買力難于釋放;另一方面是國家持續實施的金融抑制措施對行業的“高周轉特性”帶來根本性影響。
基于宏觀分析可以看到,當前宏觀經濟活躍度對比2020年時期已有所下降,但目前房地產管控措施力度則明顯更高于2020年時期。
客觀而言,目前政策與市場,存在一定程度“錯配”。在宏觀層面不發生顯性變化的情況下,“政策超調”可能帶來市場進一步進入“螺旋式下降”(房企讓利à成交回穩à成交再下滑à再讓利)。除非“成本端”(土地價格)出現顯性的供給方(更多為“地方政府”)讓利,但從部分數據觀察,疫情之下,土地財政對政府財政的支撐作用是“繼續上升”的。因而,依靠“成本端”的土地價格讓利以緩減沖擊,并不靠譜。
2.由實際情況觀察,全國一/二級市場陸續進入“冰點”
從商品房市場觀察,2020年下半年以來,隨房地產調控繼續收緊,商品房銷售額及銷售面積自今年起同比增幅不斷下滑,7月起銷售面積同比負增長,市場明顯降溫。
根據合富研究院持續監測的20個重點城市市場走勢,7.22會議后由于各地調控政策層出不窮,疊加信貸環境收緊,購房者置業節奏放緩,市場預期轉變。
20個重點城市三季度網簽成交環比下降38%,同比下降44%。與此同時,供求關系也發生較大轉變,新增供應連續多個月份大于網簽成交,反映市場進入“買方市場”階段。
各主要城市去化率于國慶期間有較明顯下跌,普遍去化率不足50%。
國慶期間各城新貨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部分城市價格持穩主要是受到當地限價措施影響)。
不同城市間的市場差異更多體現在房企讓利后的市場成交彈性。包括廣州等部分城市,市場對發展商讓利的反饋較好,去化率相較9月上升。
土地市場流拍率顯性上升,在實體經濟活躍度下降的情況下,地方財政面臨挑戰
房企的資金鏈緊縮已對企業經營帶來根本性影響,債務違約情況此起彼伏,“無米下鍋”之下,即使第二次集中供地已出現起“拍價下調”現象,但流拍率繼續上升。
在土地收入難以穩定的情況下,實體產業的利潤水平下降將進一步限制地方財政擴張,地方財政收入面臨更大挑戰。
3.政策見底信號顯現
正如我們所一直強調,房地產政策出臺的初衷是為了維持市場的健康穩定,“過度活躍”與“過度不活躍”的市場,均會有相應的政策調整以使市場回歸“中性穩定”狀態。
如果計算房地產銷售額、房地產開發投資與全國GDP的相互關系,可以看到,由2019年開始,房地產對整體經濟的貢獻,事實上是趨于上升的。
我們認為,在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前提下,2021年針對“房地產開發”實施的各項措施(對房企的資金監管、對土地市場實施調控、對預售政策的調整等),除了防止價格繼續上漲的原因外,也是為了延緩房地產開發對原材料(鋼、鋁、玻璃、水泥等)的過度使用,降低由于開發成本上漲對市場產生的進一步影響。
因而,政策出臺的目的,一方面是“抑制”(對價格),但另一方面也是“保障”(對市場)。
進入10月份,“政策見底”信號更加明顯
1)9月底貨幣政策委員會重申“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2)10月初,廣州、佛山等地的部分國有大行和股份行的房貸利率出現下調跡象;
3)10月15日,央行表示部分金融機構對于“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存在一些誤解。
雖然當前全國主要城市政策仍然以緊縮型政策為主,但同時亦出現更多“向松調整”的城市,近期時間以來一眾城市相繼出臺“限跌令”,其政策核心已由“防上漲”逐步轉換至“防下跌”。
在流動性管制措施邊際寬松的情況下,后續或以“推進房產稅”等措施管控市場預期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扎實推動共同富?!?。文章指出,在依法保護合法收入的同時,要防止兩極分化、消除分配不公。要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做好試點工作。
文章對房產稅的提法為“積極”、“穩妥”,及“做好試點工作”,不排除在“流動性措施”邊際放寬的情況下,以加快房產稅改革作為對市場預期管控的補充手段。但“穩妥”二字或更多表示仍將遵從“循序漸進”原則,“試點地區”仍然是政策推進以及觀察成效的主要區域。
4.對未來的政策判斷:房地產的金融屬性難以脫除
“房住不炒”是政府施政的主要目標:“房住”對應住房的社會保障功能;“不炒”則對應房屋的金融屬性。
目前政策在抑制“資金過度投資”的同時,也連帶對資產的金融屬性造成影響,包括土地市場的交易冷清、二手房屋的置換冷卻等。
而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是一種“天然屬性”,本質與“城市的產業及發展價值”掛鉤,也與政府財政及城市經營相互連結。
正如前文所提及,事實上在疫情之下,土地財政對政府財政的支撐作用是“繼續上升”的。市場與城市經濟的發展,難以脫離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正因為房地產先天具備金融屬性,才為城市帶來“人才”、“資金”、及所需的產業發展資本。因而,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可以弱化,但難以脫除。
從發展趨勢看,“城市價值向上,資產價格向下”的背離現象,只會在時期內發生,但大方向仍會保持同向發展。
我們預期在社會資金得到相對有效的梳導、房地產的過度投資情緒得到抑制后。尤其是在社會消費難以支撐大局的情況下,相關的調控政策亦會有相應調整。
目前長效調控機制還在逐漸成型階段,我們相信,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理順房地產的發展邏輯,在保障住有所居的同時,讓“合理的住房改善需求”得到滿足,房地產的金融屬性仍將合理存在。
5.對未來的市場判斷:政策見底并不意味市場底,后續市場仍將分化,核心資產需求彈性看高一線
我們認為,當前政策底部特征明顯,但目前宏觀條件(包括原材料價格、實體產業資金融通、碳中和目標等)并不支持政策的“完全反轉”,“抑制房地產高周轉”仍將長期堅持,但“政策底”(包括金融管控的相對緩和,分城施策不再高壓,土地出讓條件的適當變化等)有助于緩和市場情緒,利于【整體市場】逐步走出底部。
從實際市場看,全國【核心城市/核心區域】資產的購置需求更加鞏固,而【地緣購買力/規劃兌現程度】較弱的區域,地方市場仍處下行通道。由于部分“資金緊張”企業布局多位于“外圍區域”,該類區域的市場價格仍有下跌可能。
從歷次市場周期觀察,市場成交好轉通常由【核心區域】(指中心城區,以及強規劃支撐的近郊區域,等)先行,而在“碳中和目標”的時代背景下,政策對“舊改”進程持續實施“強控”。
在“政策出現邊際調整”、不再大力度施壓的情況下,我們認為后續市場的發展更加取決于供求關系,【核心區域】相較其它區域的市場需求將更快復蘇。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