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中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其《施政報告》,其中重點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把香港北部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都會區,占地達300平方公里,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及更縱深的腹地。
10月1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記者會上表示,在她出席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暨珠江國際貿易論壇后,就會轉到深圳,向深圳市領導介紹施政報告港深合作的內容。她表示,港深兩地未來會做好優勢互補,強強聯手。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就提出過發展新界東北的計劃。在當年公布的《香港2030》文件中,就出現“北部經濟帶”概念。2016年,“發展新界北”和“東大嶼都會”兩個策略增長區在《香港2030+》中再次被提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李長安對貝殼財經記者分析到,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不僅對香港地區,乃至整個粵港澳,甚至對整個中國的對外開放,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如何影響香港、深圳等地的房價?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匡賢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在住房領域,一則這最直接的就是要解決香港住房問題;二則從產業發展到深圳房價,這個鏈條太長;三則房住不炒的政策體系在加快完善,炒房的市場空間幾乎沒有了。”
香港北部都會區為何聚焦科創?
“降低科創產業成本,且與深圳比較成熟的科創產業進行對接”
10月10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香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是金融服務,它將在現時的重點地域——“維港都會區”繼續發展;新的經濟引擎是創新科技,將重點布置在“北部都會區”。這個“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將更有效配置珍貴的土地和人才資源,引領相關的基建、設施和服務配套,營造更便捷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香港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劃將打破香港"南重北輕"經濟格局,以往多側重于香港島及九龍地區。此外,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表示,"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人工島日后可提供龐大土地。
匡賢明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建設北部都會區發展實體經濟,可以推動香港現有的產業結構升級。香港的產業結構中,服務業居于主導位置,尤其是金融業仍在國家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需要看到的是,隨著內地高水平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開放新高地的加快建設,香港傳統金融貿易航運等優勢產業客觀上面臨國內一線城市的挑戰,亟須發展新的產業。《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將增加合共約150公頃土地作創科用途,構建新田科技城,發揮更具規模效益的科技產業群聚效應。因此,依托自由港優勢,除了傳統金融產業外,在北部都會區加快發展科技創新、新興產業等更廣闊的領域,可以推進香港產業的升級與融合發展,也有助于轉變香港以地為主的發展模式。”
匡賢明還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科創產業,一是可以明顯降低科創產業成本;二是可以與深圳比較成熟的科創產業進行對接。顯著提升了其成功概率。
如何影響香港、深圳等地的房價?
分析:“房住不炒的政策體系在加快完善,炒房的市場空間幾乎沒有了。”
建設香港北部都會區周期多長?如何影響香港、深圳等地的房價呢?
林鄭月娥在10 月 7 日香港立法會的施政報告答問會回應稱,長遠規劃難免會令市民覺得空泛,但強調 20 年的規劃期并不長。并舉例古洞北發展由提出到現在開始推售土地已經14年。她提及,香港還將設置 10 年滾動進度計劃,按年更新,讓大眾知悉未來 10 年北部都會區內鐵路、科技等大型項目的發展情況。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07年香港特區政府就提出過發展新界東北的計劃。在當年公布的《香港2030》文件中,就出現“北部經濟帶”概念。2016年,“發展新界北”和“東大嶼都會”兩個策略增長區在《香港2030+》中再次被提及。按《香港2030+》的概念性空間框架,除了屬“明日大嶼”愿景的中部水域填海,香港的主要策略發展項目橫跨整個新界北部地區:由西至東包括洪水橋 /廈村新發展區、元朗南發展區、 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港深創科園、古洞北及粉嶺北 新發展區、新界北新市鎮及多個棕地改造項目,新增居住人口超過100萬及新增職位約450000 個。
香港一手住宅銷售最新數據顯示,9月至今一手市場共錄約1693宗,較8月的1238宗,按月上升約36%,亦為自6月錄1871宗成交后,過去3個月以來新高。最新數據,香港房價連續第七個月上漲,接近歷史最高水平。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今年7月全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報396.3,按月升0.46%,是連續第七個月錄得上升。
香港樓價持續高企,置業夢對于很多年輕人可望而不可即。香港立法會秘書處今年3月1日發表“自置居所對香港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簡報》顯示,整體自置居所的業主中,35歲以下的年輕人僅占7.6%,首次置業人士的平均年齡2019年已經達到44歲。而按照最新公布的《香港2030+》新版報告,目前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為161呎(約15平方米)。
不少聲音擔心香港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會再度推高深圳等地的房價,對此,匡賢明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難”,他解釋稱,“在住房領域,一則這最直接的就是要解決香港住房問題;二則從產業發展到深圳房價,這個鏈條太長;三則房住不炒的政策體系在加快完善,炒房的市場空間幾乎沒有了。”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從小范圍來講,對于粵港澳大灣區,有利于解決相應的住房問題,穩定房價,加速深圳及其他區域的融合。 同時他認為,“兩邊一旦發展起來,從羅湖到前海,確實會更好了。兩邊的聯動確實會強化,類似區域的商貿等明顯會非常活躍。其概念不比前海的概念弱。”
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對記者表示,構建深圳香港“雙城三圈”,意味著香港房地產發展邏輯乃至城市發展路徑的根本性改變,會對香港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模式與發展格局,乃至香港的城市格局、產業布局與產業結構,以及港深關系、香港在大灣區的地位、香港與珠三角的關系都會帶來重構性的改變,必然會對香港、深圳,乃至內地的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模式和行業未來產生深刻的影響。因為此次香港北部新都會區徹底改變了政府限量賣地給開發商,并由開發商市場化開發的模式,而是無論在土地規劃、產業配套還是建設開發方面都強化了政府主導的角色,并且還以控制成本更有優勢的政府公屋模式為主,在能夠提供的住宅單位與入住人口總量方面也是非常巨大和規模超前的,必然會徹底改變目前的香港房地產行業格局與未來的發展模式,也會給內地已經走入困境的房地產行業未來的走向提供一個重要借鑒與參考。
李長安則認為,“北部都會區的開發,對香港房地產企業,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房地產企業,都是非常重大機遇,而且,區域開發的面積較大,需要新建的房屋,引進的人才都是比較大規模,都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短期內可能會對香港本地的房價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從長遠來看,會讓香港當地的房地產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為更多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使得房價回歸到比較合理的價格水平。”
地產界迎來新機遇?
新世界、中國鐵建等齊發聲,表示積極配合推展“北部都會區”
根據《施政報告》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香港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占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目前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發展中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該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預計可提供住宅單位約16.5萬至18.6萬個。
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后,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將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并提供65萬個職位,包括15萬個創科產業相關職位。將繼續“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推進多個新界新發展區項目、東涌東及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等。
這個占香港近三分之一土地面積,可容納人口超過香港目前人口三分之一的都會區,會給香港以及內地的地產界帶來怎樣的新機會?
近日,香港多家房地產開發商紛紛發聲,表示會積極配合政府推展“北部都會區”。
10月6日,rgb(65,119,193)新鴻基地產發言人稱,北部都會區,為規劃香港未來發展定下重要方向,集團會一如既往,積極配合政府持之以恒供應土地的決心,盡速興建切合市場需要的優質私人住宅,參與各項公私營合作計劃,為盡快解決香港市民住房問題出一分力。
10月7日,新世界發展發言人稱,支持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政策及措施,以建設香港,融合國家發展大局,并全方位增加土地供應,解決房屋問題。集團會積極配合政府推展“北部都會區”,將其打造成香港發展的焦點。期望社會各界通力合作,透過公私營合作模式,讓基層盡快上樓,緩解年輕家庭“上車”難等問題,令市民早日安居樂業。
10月8日,中國鐵建(601186)亦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表示,公司會關注相關項目情況。
10月11日,地鐵設計(003013)董秘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表示,香港規劃建設北部都會區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通,有利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公司總部地處廣州,在華南區域競爭優勢明顯,未來公司將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要求、抓住粵港澳大灣區軌道交通發展機遇,持續提高行業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貝殼財經記者 趙方園 編輯 陳莉 校對 盧茜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