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凱旋 李未來 北京報道
第一輪集中供地溢價率超過20%、一日攬金過千億元的火熱場面沒能延續到第二輪。事實上,二輪土拍極速降溫,底價成交已經是常見現象,因為房企參與度不高,甚至有地塊無人報名導致北京、杭州等多個城市在開拍前夕延期或者終止出讓土地,就連曾頻現“搶地”的深圳都有一宗地塊出現流拍。
對比來看,北京首輪集中供地成交額為1102.21億元,二輪集中供地成交額下降近5成,僅為513.45億元。杭州二輪土拍更“冷”,成交金額約257億元,不過是第一輪集中供地金額的2成。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盡管很多城市對集中供地溢價率設置15%的上限,但競品質、競自持、商業部分增加等規則的調整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壓縮房企利潤。目前,房企現金流吃緊,在種種“緊箍咒”下,不得已選擇“集體躺平”。
北京26宗地塊延期或因“無人報名”
“之前很少出現過這種情況,那時候一線城市的地塊要靠搶。”一家房企北京區域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10月11日晚,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公告,表示原定第二批集中供地的26宗地塊延長掛牌競買時間,具體競買截止時間、掛牌截止時間則與下一批次商品住宅用地集中供應項目保持一致。
北京第二批集中供地原定出讓43宗地塊。9月27日,平谷的一宗地塊提前成交,而剩余的42宗地塊中僅有16宗有報名者。上述房企負責人對《》記者透露:“因為無人報名,剩余26宗地塊只能延長掛牌時間。”如此計算,北京第二輪集中供地房企的參與率不超過50%。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延期出讓的地塊中,有10宗地塊位于北京房地產市場熱門區域朝陽。
10月13日,北京第二輪集中供地落幕,17宗地塊的總成交金額為513.43億元。現房銷售也首次現身北京土地市場,中鐵置業和興創聯合體競得的大興黃村地塊最終進入競現房銷售。北京第二輪集中供地國企表現亮眼,首開、中鐵置業、北京城建等房企頻繁出手,將大部分地塊納入麾下。實際上,在北京的這輪土拍中,僅龍湖和懋源兩家民企有所收獲。
除了北京之外,杭州第二輪集中供地也出現了超高“棄牌率”。10月11日,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公告表示,經研究決定,終止17宗地掛牌出讓活動。按照杭州的計劃,杭州第二輪集中供地會分兩天進行,共推出31宗地塊。其中,有10宗“競品質”現房銷售地塊會在10月13日競拍。不過,這10宗地塊因為“報名房企數量不足”而全部終止。
一家非杭州本地房企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作為非本土房企,我們進入杭州市場在拿地、銷售等方面的優勢遠不如本土房企。經過測算之后,如果拿下‘競品質’地塊,項目的利潤率很低,企業壓力比較大。”
除了北京、杭州之外,西安也在10月12日發布公告,表示第二批集中供地中的17宗地塊因故終止出讓,已經繳納競買保證金的單位可以申請退款。加上9月27日終止出讓的3宗地塊,西安第二批集中供地共20宗地塊終止出讓。
《》記者在經過梳理后發現,第二輪集中供地已經有包括北京、杭州、上海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在開拍前夕出現延期或者終止,原定出讓地塊數量大幅下降。
多數城市土地供應完成率不足六成
在“集中供地”政策開始實行初期,或許房企也沒能預料到會出現如此場面。彼時,業內均認為集中供地對龍頭房企有利,也有助于減少炒地等現象,控制地價。不過,自第一輪集中供地結束后,房企出現了“集體躺平”的現象。
“躺平”表現在房企對待第二輪集中供地態度“冷淡”,拿地意愿下降,這使得多城不得不延長掛牌時間或者終止出讓。貝殼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全國351城住宅用地成交金額為1.08萬億元,同比下滑37.01%;成交規劃建筑面積為3.09萬億平米,同比下滑47.55%。
進入四季度,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僅有廣州與沈陽2021年宅地供應完成率超過80%,其余大部分城市均在60%以下。更罕見的是,一線城市也出現了“流拍”現象。
9月29日,深圳完成第二輪集中供地競拍,共出讓22宗地塊,總出讓面積為81.38萬平米,總起拍價為422億元。最終,深圳寶安區1宗地塊因為沒有房企競拍而流拍,剩余21宗地塊成功出讓。
深圳作為熱門房地產區域,土地出現流拍備受業內外關注。一位接近房企人士對《》記者表示:“第二輪集中供地遇冷已經是業內早有預料。很多房企在第一輪集中供地中大手筆補倉,但在競得之后發現多重條件限制下,項目能夠賺到的錢不多。”
“提前終止多宗地塊出讓比流拍好一些,否則一旦開拍但房企無人舉牌場面更尷尬。”該人士對《》記者說。第二輪集中供地的寒意究竟有多大?對比來看,2020年疫情襲來,房企一季度銷售出現大幅下滑,現金流吃緊。但在2020年,土地市場曾上演過多次房企集中圍獵地塊的大戲,溢價率超過40%的地塊不在少數。2020年4月份,合肥包河區曾出讓了兩宗地塊,均吸引超過20家房企參與競價。
四季度原本應是房企集中補倉的時間,但在第二輪集中供地中,房企卻紛紛在土地市場“隱身”,拿地熱情已不及當年。
操盤門檻提升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土地成交溢價率從二季度的19.5%下滑至了9.0%,降幅達到10.5個百分點。貝殼研究院方面分析,溢價率大幅下跌主要受到兩方面影響,其中包括集中供地城市多設置15%的溢價率上限。
設置溢價率上限不僅可以有效管控地價,防范炒地等現象,還能夠降低房企拿地成本。那么,在此背景下,房企究竟為何還要“躺平”,不愿出手補倉?“門檻有所提升,而且對銷售價格和資金來源都有比較嚴格的限制。盡管溢價率有所限制,但地價加上銷售限價,利潤空間不大。”一家TOP30房企的內部人士對《》記者說。
10月12日,杭州第二輪集中供地落幕。杭州此輪供地除了限制溢價率之外,還包括嚴格審查房企資質與資金來源,競自持配建改為競品質或者搖號。同時,杭州還試點10宗地現房銷售,禁止商墅。
貝殼研究院方面認為:“杭州土拍規則的調整更加考驗房企資金健康程度、現金流轉能力以及經營管理能力。”從競拍結果來看,杭州第二輪集中供地提前終止17宗,成交14宗,總成交金額為257億元,成交溢價率為4.6%,較第一輪的26.0%大幅回落。《》記者注意到,第二輪集中供地,許多城市都調整了競拍規則,一定程度上拉升了房企操盤門檻。
房企穿過了此前的黃金、白銀時期,自2021年以來,房地產似乎進入到了新一輪周期,與以往都不相同,但比以往難度都大。“不急著拿地,那房企都在急著干什么?急著融資,急著去化銷售,急著回款,急著降負債。”一位房企區域財務負責人表示。進入四季度,房企需要盡全力保證銷售目標,將各項指標降至“三道紅線”之下以維持信用,確保能夠在2022年繼續融資。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