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使用OLED屏幕的一個著名的理由就是,這種技術更為‘環保低碳’!”日前,隨著全球顯示產業巨頭三星,在歐盟和英國提交了 “Eco OLED”商標的申請,業內越來越多的人士認識到“低碳”也許是未來顯示行業必須面對的競爭焦點。
聚焦ECO,三星的陽謀是什么?
近年來,三星在顯示產業最大的戰略部署就是:“下一代產品技術路線尚未明確的背景下,全方位的停產LCD液晶生產線”。即,無論未來是什么,三星至少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是液晶”——雖然,目前液晶在商顯、彩電、PC和NB顯示器上還占據無可撼動的主角地位,甚至2020年以來的液晶面板漲價,讓三星“稍稍推遲了幾個月的液晶面板停產進程”,但是,三星最終會在3年內徹底停止所有液晶顯示器的制造,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日本。JDI作為此前日本產業界確定的專注于液晶顯示技術的中小面板平臺,現在居然已經在開發和準備投入OLED面板技術陣營:JDI CEO 菊岡稔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研發一種OLED屏幕技術,這種屏幕具有更高的清晰度、更低的耗電量且更容易生產。——該企業還暗示,JDI的OLED不會是傳統蒸鍍技術的產品。
而此前,日本顯示產業是一分為二的格局,JDI和JOLED分別負責液晶和OLED技術。JDI還曾經低價向JOLED出售二手工廠和廠房,以加速JOLED的項目推進。二者之間從“最初的股東,如索尼;官方背景如日本產業革新基金;和二者在既有設施與技術上的一定合作”看,幾乎是親兄弟明算賬式的分工關系?,F在JDI也進入OLED領域,本質可以說是日本行業界意識到液晶已經走到了極限,未來必須換一個車道。
放掉液晶,去擁抱其它的技術:這是韓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顯示產業鏈的共同選擇。目前還在擴建、新建和新增產能的液晶面板線,只存在于我國大陸地區。同時我國大陸地區也是OLED和micro-led產品的最大投資地域之一。新型顯示技術,下一代次世代技術的競爭不是“未來式”,而是已經是“進行時”。
這背后,自然是OLED和micro-led等新顯示技術固有的“優勢”在支持。比如,自發光的對比度、色彩、反應速度和亮度優勢,超博設計等等?,F在,三星申請“Eco OLED”商標,似乎代表“最流行的低碳概念,正在與OLED”技術趨勢合流。
目前,雖然三星沒有具體說明“Eco OLED”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1. Eco OLED相應的標志,“Eco”的“E”部分由一片綠葉組成,顯然是暗示環保的概念;2.在業內很多場合有ECO的縮寫使用,基本上其含義就是Ecology(生態)、Conservation(節能)和Optimization(優化)——汽車、機械、投影機、手機等產品和行業上,ECO縮寫的含義都是“節能”。
因此,“Eco OLED”的含義是低碳節能是極大概率的,是其它含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三星應用這一商標,目標也就很可能是在“碳中和、低碳”概念下,為其OLED產品的競爭力再加一層外衣。
新型顯示實現低碳,或許改變行業規則
5月10日,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支持設立“碳邊界調整機制”的決議,這意味著從2023年起將對歐盟進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關稅。波士頓咨詢公司近日發布報告《歐盟碳關稅如何顛覆世界貿易》指出,歐盟碳關稅將影響出口歐盟企業的競爭優勢,改變多個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與此同時,包括我國,日韓、美國、歐盟,甚至印度都制定了自己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圍繞碳經濟”的新競爭規則正在形成。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我國碳排放權交易所將正式運營,更意味著一個新的“環保即低成本”的時代已經來臨。
未來國際上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非液晶顯示制造廠商,如OLED廠商在歐盟、美國等區域游說政府,對液晶顯示產品額外征收碳關稅——后者顯然會改變,全球液晶產業版圖的低成本競爭力結構”。業內專家指出,碳概念正在改變“環保是額外投入”、“節能是道德問題”的歷史規則,未來“環保和節能將越來越是市場進入門檻、技術強制標準和市場競爭低成本要素”。
在這方面,傳統液晶顯示主要有兩個巨大的缺點:第一是,液晶是照明發光顯示產品。這使得其背光源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持續保持一定亮度,其功耗具有長期維持在較高功耗水平的特點。尤其是在商務環境等需要更高顯示亮度的場景中,液晶顯示必須以大屏、高亮的狀態,持續消耗較高的能源指標。
第二是,液晶顯示是比直接發光顯示更為復雜的產品。例如手機產品上,液晶顯示需要“背光源”組件,也需要彩色濾光片等組件。這些更多的部件,不僅僅是液晶顯示器的厚度更大、潛在成本因素增加,同時更意味著加工過程中、原材料制造過程中,更多的“碳排放”。
反觀,OLED顯示是自發光顯示。像素在顯示的時候消耗能源,不顯示的時候就會關閉、不消耗能源。OLED顯示面板消耗能源多少,完全取決于畫面自身的內容情況,不用像液晶那樣維持持續的背光源能源消耗。例如,液晶顯示紅色畫面和顯示白色畫面,耗能幾乎一樣;OLED顯示紅色畫面和顯示白色畫面比較,能耗降低一大半。同時,自發光的OLED顯示,特別是RGB OLED結構更為簡單,例如不需要背光源組件,能夠更大程度減少“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
類似的,未來的QLED顯示屏也會具有節能、結構簡單的特點,micro-led顯示產品與液晶顯示器比較,也具有直接發光和產品結構簡單的特點——即可以看到的未來顯示,幾乎都具有“更為低碳”的特征。這就決定了,首先掌握先進技術產能的品牌,幾乎一定會利用低碳作為競爭武器。比如,申請“Eco OLED”商標和標志。
特別是,作為一項嶄新的技術,無論是OLED、QLED、micro-led顯示屏,其最重要的“發光材料”的電光轉化效率還在快速進步的通道上。作為新技術,其未來潛力顯然比高度成熟的液晶技術要好很多。在進一步開發節能產品上,新技術的“創新空間”更為巨大。一旦碳概念成為顯示產品和終端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新技術的“潛能”優勢也會被進一步放大。
據歐盟的估算,“碳邊界調節機制”的實施將帶來每年50億-140億歐元的收入。而且,碳稅收顯然不是“平等”的,而是主要向工業化層次較低、原材料產業產出比例較高、生態技術較為落后、制造業產業鏈處于中低端,以及相應行業內技術水平中下等的企業更多的傾斜:即越是落后的技術、產能、項目、產品,越是更多受到碳稅的沖擊。顯示行業中,這種所謂相對落后的技術形態基本就是“液晶”產品。這也使得有關專家認為,碳稅、低碳概念,可能成為國別之間“產業鏈調劑和保護”的武器——韓國三星和LG兩大巨頭快速停產LCD液晶面板是否有這種考慮,那就不得而知。
綜上所述,碳概念為任何產業的競爭,都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價值維度”。三星率先搶占“Eco OLED”商標,有可能就是基于碳競爭力的考量。對于本土顯示產業和相關終端制造業,從中長期行業發展角度看,現在必須高度重視“碳稅、低碳和碳中和路徑”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