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將是老能效國標下低能效空調允許上市銷售的最后一天。
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自2021年7月1日起,所有2020年7月1日前生產的低能效、高耗電的定頻空調,以及三級能效的變頻空調,將不能再上市銷售;同時,自2020年7月1日起,所有企業生產的空調,都要符合能效新國標要求。
如今隨著一年期的老庫存清理接近尾聲,空調產業并未迎來因為“新能效升級、老能效退出”而引發的新一輪消費新浪潮和產業新局面。相反,卻因為持續大漲的各類大宗原材料價格,以及一線市場的需求低迷,反而讓空調產業再次陷入近5年來最大的“低谷”和“泥潭”。
很多空調廠商在與家電圈溝通時直言:直到今天,基本上可以說,空調企業在今年就是“渡劫”,當然這個周期有多長并不好說。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三年五載,甚至還可能會更長。未來只有兩點可以肯定:
一是,多年以來空調市場上,讓很多雜牌、投機者們都覺得“賺錢很容易”的時代和空間,徹底終結了;二是,頭部之間的經營格局,并非一成不變,既有內部的持續分化,還會有其它行業巨頭作為新軍的跨界而入。
變數:新舊能效更迭,沒有帶來拐點
還在2020年初時,很多空調企業、商家,對于剛剛頒布的能效新國標寄予厚望。認為這一產品能效的大幅度提升,以及變頻與定頻能效考核標準的合并統一,最終會推高行業門檻,從而達到對于投機者,以及渾水摸魚、欺騙者們的清洗。
不過,由于能效制度的事后監管、個別抽查,導致大量企業對于空調新能效強制標準實施,并沒有感覺到更多的壓力。相反,這反而成為不少空調廠商在終端市場促銷賣貨的炒作由頭。事實上,至今在空調市場上,只要那些出貨價明顯低于成本價的空調,基本上不是非標機,就是偷工減料機。但是仍然不害怕新能效標準的嚴管。
至今,能效新國標的頒布實施并未推動行業門檻提升,還讓大量投機者仍然活躍;突然發生的一輪大宗原材料成本持續大幅上漲,由此引發的主要零部件供應不穩定不及時,帶給下游空調整機的生產制造,以及市場經營一系列持續多而變的困擾:供貨價周期性上調,主銷產品供應不及時,很多企業暢銷機型缺貨導致市場蛋糕被搶奪。
但是,最讓空調廠商們意外甚至困擾的是,一線市場需求完全常態化了,從春節后到火3月、紅4月,再到銀5月,甚至618年中大促,空調在終端市場的出貨量均未出現預期中的放量大漲。這一局面的背后,讓很多之前低位趁機囤貨的商家,普遍感受到壓力。
困惑:硬件價值仍在,產業洗牌加速
讓所有廠商欣慰的是,空調作為硬件的價值,從誕生之初百年來,從來沒有面臨過“被取代”、“被沖擊”的尷尬。盡管最近五年來,空調市場的零售規模一直處在動蕩下行通道之中,不管是頭部大企業,還是尾部小微企業,都面臨著很大的增長和經營壓力。但是,另一邊,進軍空調品類的跨界新軍們仍然只增不減。
空調產品穩定的市場需求量,以及全球市場的貼牌代工業務,還有來自家庭生活條件和住房結構改善后帶來的一家三臺甚至四臺空調頗為常見。此外,還要看到當前來自大學、中學等各類教育機構等商業單位,對于空調的新增需求也呈現放量。這些都成為當前支撐空調市場規模整體穩步發展的重要力量。
同樣,這些年來,在原有的1匹,1.5匹,以及2匹、3匹等家用空調產品之外,還出現了家用中央空調一拖多,以及5匹、7匹商用空調,甚至廚房、衛生間等移動空調等細分需求。這些新增細分需求的出現,再加上家庭已經迎來的“更新換代”周期,最終帶來的是空調硬件規模維持在穩定的區間中。
所以,空調作為家電業規模最大、利潤相對豐富的品類,最近10多年來仍然受到了包括大量互聯網企業、智能家居商,以及新興資本等各方的熱捧。但是,最近幾年以來,空調市場的難點又在哪里?為什么眾多空調企業“年年都在叫苦連天”卻沒有幾個愿意主動退出這個市場的爭奪?
原因很簡單:一、所謂的空調市場苦,是因為與過去10年前,或者更多年前相比,空調現在的確是市場競爭白熱化,同時企業的盈利利潤持續走低。但是與家電其它品類相比,仍然有空間;二、所謂的空調市場難,主要還是外部的經營風險大,內部的洗牌力度大,最終投機空間被壓縮,但并未消失。
市場不管怎么變,對于所有空調企業來說,必須認識到:市場洗牌的速度和進程在加快。大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推出了子品牌,而中小企業為了活下去開始投機,還有一些外部企業為了搶單頻頻跨界亂戰,自然會進一步加速一線市場爭奪的激烈性和白熱化。
渡劫:機會來自變化,變化充滿未知
都說,市場的一切機會都來自于變化。但對于空調產業來說,未來的變化卻又充滿未知與變數。其中,在家電圈看來,空調產業未來變數,主要存在三個方面:
第一、巨頭在一線市場的洗牌力度,會超出外界的想象。但會出現怎樣的走勢,目前還難以判斷。這幾年來,空調行業頭部陣營,美的、格力與海爾相對穩定,雖然奧克斯一度成為最大的變量,但是仍然沒有撼動格局的裂變,如今也推出了子品天牌華蒜搶單。同樣,小米在進入空調業也有幾年時間,如今已經淪為路人甲。不過,頭部陣營三強之間的較量并不會停止,特別是格美的爭霸,以及海爾的突破,一直在上演。而這種頭部企業間的“扳手腕”將最終加速其它企業的市場競爭難度,以及行業門檻提升。
第二、硬件的規模增長會出現明顯的天花板,空調進一步放量的空間和時間已經不多。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空調廠商都清楚要從量增向質變跨越。但是,如何經營提升,顯然不是簡單地多賣高端精品產品,多賣家用中央空調,多追求政府采購和政府補貼項目,還是需要在產品方案和差異化細分功能產品上展開投入和布局。核心就是一點,要通過不一樣的產品,不一樣的策略,不一樣的功能定位,才能找到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模式,從空調到舒適空氣的轉型已經在探路了。
第三、產業鏈的整合與變化會超出外界的預期,原有老體系都將面臨出局或瓦解。最近五六年來,空調產業的變化節奏和速度,超出此前30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模式。其中變化最大的并不是下游的零售渠道碎片化,而是上游的供應鏈進一步集中,以及中游的制造更加高效率及規模化可定制,最終帶給產業的沖擊則是資源開始加速向巨頭集中,同時商業規則、競爭策略,以及經營模式,都會因為用戶主導時代的到來,而發生一系列持續的變化。這意味著空調企業必須要學會重構自家的體系和模式了,但怎么構建又是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