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而浦(600983.SH)發布公告稱,格蘭仕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合計增持公司股份15776369股,占公司總股本約 2.06%,增持數量達到上市公司總股本的2%,持股達至53.16%。
就在半個多月之前,即5月21日,伴隨著格蘭仕高管的進駐,虧損3個億、深陷業績虧損的惠而浦中國,被廚電企業格蘭仕憑借持股51%、花費20.5億元成功要約收購。
惠而浦中國作為美國白色家電巨頭的外資注入上市企業,如今卻被一個小家電及廚電家電領域知名的非上市公司成功控股,這究竟是格蘭仕和惠而浦雙贏的決策呢,還是惠而浦實在撐不住隨意找了個企業接盤?一時間,輿論議論不斷。
要約出價5.23元/股,六折收購劃算與否
惠而浦是一家創立于1911年的美國白色家電第一品牌,其白色家電在全球連續多年處于領先地位,2018年它在全球500強企業里排第140位。
早在2001年,惠而浦集團就實現了105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銷售額,此后它不斷開拓海外市場。2014年,惠而浦集團注資33.8億元,成功收購上市公司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三洋),重組為惠而浦中國,以持股51%,贏得3.9億股股份,一舉成為惠而浦中國的最大股東。
2020年8月底,格蘭仕正式向惠而浦中國發出要約收購申請,擬向惠而浦中國要約收購股份數量為 4.68 億股,占公司總股本61%,要約價格為5.23元/股,最高資金總額為24.45億元。2021年的3月,格蘭仕表示,公司已正式通過反壟斷審查和監管部門的審核,關于惠而浦中國的要約收購將于3月31日正式開啟,于4月29日結束。
直至2021年5月8日,惠而浦中國發布《惠而浦(中國)股份有限公司要約收購公司股份交割完成公告》。公告顯示,收購惠而浦中國的不是格蘭仕集團,而是格蘭仕集團旗下的廣東格蘭仕家用電器制造有限公司(下稱格蘭仕家電),但是雙方的實際控制人都是格蘭仕的董事長梁昭賢。
根據公告的內容可知,格蘭仕家電以每股5.23元的要約價格,花費20.5億元資金收購了惠而浦中國的3.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1%,已經滿足了此前要約收購的成立條件,這場歷程9個月的收購之戰終于落下帷幕。
回顧這場收購的股價起伏,《投資者網》注意到市場對于這次收購其實是看好的。2020年8月,格蘭仕發出公告要約收購惠而浦中國時,惠而浦中國的股價就出現連續的漲停,在短短的十幾個交易日里,惠而浦中國的股價就從每股5.4元漲到最高12.3元,上漲約128%,之后惠而浦中國的股價一直在10元左右徘徊,直到在今年2月的漫長的反壟斷審批中,回落到最低點2021年2月1日的5.32元/股。截至6月16日收盤,惠而浦股價收報于11.77元。
自要約公告發出后,惠而浦的股價起伏雖有回調但是均高于要約價,但是這個每股5.23元的要約收購價究竟是否合理呢?
從投資額上看,作為收購方的格蘭仕投了近21億就能控股惠而浦中國,但是當初惠而浦集團收購合肥三洋重組惠而浦中國時卻花費了約34億。可見,在這場收購中,惠而浦中國的股權實際上是以六折,折本賣給了格蘭仕。
對此,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對《投資者網》表示,格蘭仕以約21億的價格成功控股惠而浦中國,這是一筆非常劃算的買賣。
他分析稱,近些年來,惠而浦集團在中國的投資金額巨大,如建立全球研發中心、新總部大樓、智能工廠等項目,其投入不會少于30億元。由此可見,格蘭仕收購惠而浦還可享受一些隱形的“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惠而浦中國的公關負責人對《投資者網》表示,雖然格蘭仕成為惠而浦中國的控股股東,擁有約51%的已發行股份,但惠而浦集團仍然是惠而浦中國的股東,擁有約20%的已發行股份。
只是,作為曾經的最大股東惠而浦集團投資了34億元,如今不僅沒有回本反而虧損了十余億。
惠而浦光環退散、常年虧損,格蘭仕緣何收購?
惠而浦中國自2014年注資重組以來發展得都不太順利。當年,惠而浦中國雖立下“用5-10年的時間進入中國白電第一集團”的豪言壯語,但是隨著惠而浦中國頻頻出現白電產品質量差被用戶投訴、財務指標未達成、營收持續虧損以及業績造假等多重問題,這個愿望顯然已經落空。
財報顯示,2020年公司實現營收達49.44億元,同比下降6.39%,達到近5年來最低值,其中歸母凈利潤高達-1.5億元。自2017年起,惠而浦中國的業績出現了重組以來的首次虧損,金額為9700萬元,此后幾年惠而浦中國的業績都出現虧損,其中2019年虧損高達3.2億元。
由此看來,惠而浦中國的財務狀況不佳,一方是深陷虧損泥潭的白電巨頭,另一方是被稱為“家電行業最后一塊利潤高地”的廚電新貴,那么這會是一筆雙贏的買賣嗎?
對此,惠而浦中國的公關負責人稱,格蘭仕收購并不會過于關注一家公司的短期財務表現,而是看長期的協同效應以及惠而浦(中國)長期的潛在價值,該負責人對《投資者網》表示,這次交易對格蘭仕集團來說不是一個財務投資,更多的是從整個產業發展,從戰略上考慮做出的決策。
公司方面說的戰略決策得從整個白色家電市場來看,據美國市場調查研究公司Allied Analytics預測,到2027年,全球白色家電市場將達到約1.31萬億美元。
與白電市場初期的不停擴張不同的是,現今的白電市場已經是“以價換量”的時代,具體的說,現在白電產品的保有量已經非常飽和,白電的新增需求不足,但是白電市場對于產品的品質、個性化的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格蘭仕主營業務來看,格蘭仕的強項在于廚電產品,它是一家主營微波爐、空調器、電飯煲、電磁爐、電烤箱等偏向廚電和小家電的港資企業。
對此,家電分析師梁振鵬對《投資者網》分析,格蘭仕主營業務在廚電以及小家電領域,而惠而浦則偏向白色家電,且其在冰箱和洗衣機還有大型的洗碗機方面都存在優勢,所以格蘭仕收購惠而浦的交易可以彌補格蘭仕企業在白電產品方面的不足。
也就是說,作為以微波爐起家的格蘭仕收購惠而浦之后,將在大白電領域得到惠而浦、帝度、榮事達這三個品牌相關的權益,其整體的競爭力將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交易對于被收購方而言雖能夠緩解債務壓力,對于收購方來說能整合資源、彌補不足,買賣看似雙贏,但是根據5月22日惠而浦中國發布的2020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可知,會議上《公司2020年度利潤分配預案》和《公司2021年度事業計劃及財務預算報告》的審議結果均顯示“不通過”,究竟這場近21億的交易值不值得,仍需要企業后續的發展來鑒定。
布局物聯網賦能白電,惠而浦能否突圍品牌困局?
業界曾期待惠而浦中國能夠成長為海爾、美的之類的綜合型白電產業集團,但是從持續虧損的局面來看,惠而浦這個百年品牌的效應在中國土地上并不適用。
雖然目前惠而浦旗下擁有惠而浦、榮事達、帝度等多個品牌,但是在過去的7年時間里,這些品牌在競爭激烈的白電市場都顯得邊緣化,甚至口碑不太好。
其中,口碑較好的三洋品牌卻在2019年10月23日授權到期,隨著三洋的退出,惠而浦中國的主營業務洗衣機的營收同比下降約21%。
從收益率來看,惠而浦中國雖處于“長坡厚雪”的企業,但是其毛利率卻明顯的低于同行,且差距持續增大。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惠而浦中國的TTM(銷售毛利率)為16%,遠比行業的銷售毛利率29%低得多,而上一年同期,惠而浦中國的TTM為20%,行業的TTM則為28%。
對比格蘭仕和惠而浦在天貓旗艦店銷售的微波爐可知,格蘭仕的微波爐售價在500元以內,而惠而浦的微波爐售價則在1200元以上,惠而浦中國產品售價高、毛利率低,這不免讓人生疑。
對此,劉步塵認為惠而浦中國的產品本身很好,但是其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在他看來,惠而浦中國近年來在中國市場變現欠佳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外資品牌的家電在中國都處于下行軌跡,如韓系、日系等家電在中國表現也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惠而浦的品牌歷史悠久,但是在年輕群體普遍崇尚新勢力的今天,百年老品牌的號召力沒有那么強。”
梁振鵬對于惠而浦的品牌不太看好,他認為惠而浦中國的產品的口碑被做“爛”了。他舉例稱,惠而浦空調雖然打著惠而浦的品牌名號,但是并非惠而浦中國產出的,而是由惠而浦集團授權給蘇寧,作為惠而浦的獨家經銷商蘇寧為了打價格戰,以量取勝,降低生產質量,生產一些劣質但“貼牌”惠而浦的產品,降低惠而浦的品牌口碑。
那么,在業績虧損、造血不足、品牌口碑也受影響的困局之下,惠而浦中國該如何突圍呢?
隨著格蘭仕新高管的進駐,惠而浦中國的未來發展似乎有了些明目,《投資者網》梳理入主惠而浦中國的新高層發現,格蘭仕參與組建的芯片公司躍昉科技的高管湯天申、江朝暉也位列其中。
而且在2021年5月21日,新任惠而浦董事長的梁昭賢在新聞發布會上向市場釋放出一個信號:惠而浦中國將來要布局物聯網,計劃賦能白電。
對此,梁振鵬表示,這種舉措實質是大勢所趨,因為目前所有的家電企業都在向物聯網家電轉型,物聯網能夠融合互聯網智能家居達到網格化、信息化、IT化。
劉步塵認為格蘭仕入主后,強化惠而浦產品的物聯網屬性是惠而浦中國解決當下難題的發力重點。他強調,目前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惠而浦中國的未來,畢竟對于當下的惠而浦中國來說,當務之急就是如何建立中國公眾對于惠而浦的信任感、親切感,而不是將其視作一個外資品牌。
不久前,格蘭仕集團董事長、惠而浦中國新任董事長梁昭賢曾在面對媒體時特別強調:“惠而浦中國是中國的企業。”這或許是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