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菜譜收費,退了機器。花錢買菜譜,哪怕買一次終身用也成,用一次花一次錢,按照一天6個菜,一個1元錢,一月就要180元,真心用不起。即使推出了年卡,也是每年一筆消費,我接受不了機器這么貴,做一道菜還要花錢購買,真心無法理解。”這是一位消費者購買某品牌“網紅”智能炒菜機器人后在評論區的留言,該炒菜機器人硬件價格接近4000元,在為硬件買單后,付費的軟件配套成為“勸退”該用戶的最后一根稻草。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家電聯網,具備交互作用,為軟件付費能夠成為家電行業的一種“新常態”嗎?
生態圈付費
近兩年,“生態圈”成為一個熱詞,包括海爾、美的等在內的一眾家電品牌都在積極擁抱該理念。與之對應,廚房生態圈、洗護生態圈、空氣生態圈等各種“圈”層出不窮,商家也期待在傳統賣硬件,賣單件產品基礎上實現賣生態、賣套系的想法。
以海爾為例,從2014年其便開始打造其“U+”系統,并相繼推出7大生態圈,從生產銷售產品向多邊市場蔓延,將之定義為“平臺化”轉型;而美的、格力等也有類似布局。分析人士認為,這種改變源自于企業的危機感,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主體正在改變,以80、90乃至00后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對品牌的觀念有所淡化,他們與品牌建立黏性往往與參與、互動、分享等經驗有關,這也是一些新崛起品牌能夠快速抓住消費者的原因,傳統品牌很容易感受到“新勢力”的威脅。通過建立“跨圈”的生態,品牌商能夠增進與消費者的互動。
而企業構建“生態圈”的手段之一,除了自建系統外,便是讓更多第三方內容、軟件、服務者“接入”,但這就涉及到利益與責任的分成問題。
2021年,主打吸塵器的“添可”品牌推出一款“食萬”智能料理機,理念是“一款產品,吃遍天下美食”。該產品負責人介紹說,“食萬”的理念是依托美食平臺上足夠多的數據包,做出各種美食。在他們的構想中,“食萬”的生態應該由購買料理機的用戶,生鮮配送平臺、食譜云平臺等構成,“譬如,用戶在叮咚買菜上可以一鍵點到半成品食材,然后一鍵點到食譜App的烹飪數據包,并按照智能料理機的提示,將食材加入機器內,便可等待美食出爐。”在其料理機內,除了部分內置的免費食譜,更多則是需要付費的食譜數據包,食萬產品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用戶不但自己用這口鍋,還能將它當做業余職業,譬如做菜譜的創新,上傳云端,收費創收,實現全民受益。”
理念很美,但真正到用戶付費環節,吐槽瞬間多起來;有購買者認為,為硬件花費4000余元后,應該獲得菜譜數據包等軟件配套的免費使用權,否則便與產品“一鍋吃遍天下美食”的宣傳相悖。
另外,網友“delight”提出一個犀利卻重要的問題,消費者購買家電硬件后,若因使用付費軟件配套產生損失,責任的承擔方應該是誰。他提到曾發生在食譜APP“下廚房”中的一個案例,用戶是不知道豆角未熟透會產生毒素的烹飪小白,根據“下廚房”中提供的食譜烹調菜肴后中毒就醫,由此引發討論,平臺方在其中是否負有責任?菜譜的分享者未考慮到自己的常識性知識是他人的認知盲區,而平臺方也未盡到提醒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歸咎于分享者、菜譜使用者還是平臺方,成為一個難題。
引申開來,當家電企業將自己打造成平臺型企業后,出現類似問題如何解決值得探討,除了廚房生態中的食品安全問題,討論較多的還有視頻平臺中因私教跟練造成健康損傷的責任界定等問題。
流量價值凸顯
分析人士認為,家電廠商極力打造產品生態圈,意在積累自己的海量數據資源。
“未來,數據是最有價值的資源。”美的方面在發布其智能廚房生態系統時宣稱,該系統綜合運用了圖像識別、RFID檢測、語音識別、行為記錄、機器學習等技術,在用戶授權前提下,可以不斷積累海量用戶飲食內容數據和行為數據。近年來,依托從中提取的有用數據,美的創新加速,如依托用戶反饋推出的果潤、凈味等冰箱系列,市場反饋良好。
“廚房電器的數據以前是孤立、片面地,可實現的價值空間相當有限。而智能廚房生態將整合多種電器的原始數據,對用戶的飲食內容和行為信息從時間、空間等維度進行分析,可還原出更完整的用戶生活場景,為后續更精確、更有價值的推送提供參考,也有助于優化后續服務,創造更多價值。”
不過,目前大部分家電企業打造的生態圈還是以硬件付費,軟件免費的形式為主。
有行業人士認為,為家電軟件付費的習慣還待培育,“日本最大的菜譜網站Cookpad便是收取會員費,但目前國內還不太可能,主要是沒有這種付費習慣。國內互聯網早期軟件都采用免費獲取用戶的方式,最后再通過其他收費項目或廣告模式盈利,諸如早期的優酷、騰訊等視頻網站,導致現在很多toC端軟件以免費為基礎,直至培育出足夠多形成路徑依賴的用戶群體。”
不過,他也提到,國人的消費習慣在漸漸改變,只要擁有足夠吸引力的內容,消費者為家電軟件配套付費或將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