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深圳樓市,邏輯已經改變。
中國樓市未來的趨勢會是怎樣的?
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拋給chatgpt的話,他會給出這樣的回答。
一些地區的房價可能會繼續上漲,但增速會放緩;在其他地區,房價可能會出現平穩甚至下降的趨勢。
最近幾年,專家們也一直在說這樣一件事,就是中國樓市,除了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一類人口流入地區,其他大部分人口流出地區的房價會越來越廉價。
我們都能想象得到這個趨勢,但沒想到的是,來得這么快。最近發生幾個事件,單獨來看好像沒什么,但放在一起,似乎就指向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國房地產,風向變了。
首先是近期深圳頻繁的大動作,似乎都在預示一點,天平開始向保障性房傾斜了。
先是深圳規自局公布了一份修訂地價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提到,目前正在制訂的深圳保障房政策中,取消了原來的安居房、人才房,新增了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住房類型。
人才房這個推出才不到半年,并且還非常火爆的產品,就這么壽終正寢了。
為什么呢?大家不難發現,這次取消的人才房、安居房都是具備一定商業屬性的可售性住房。取而代之的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都是更偏重于租賃的類型。這意味著,深圳開始向國家統一的住房保障系統靠攏了。
除此之外,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深圳的城市資源向保障性住房傾斜了。
前幾天,深圳光明教育局新出的學區劃分方案意見征求稿真是讓光明區的業主都傻眼了。光明深中繞過了一墻之隔的商品房小區,反而優先提供給一公里外的保障房小區住戶。
其實呢,從這個學校的名字就能看出來,這個學校建設的初衷,就是配建給兩個大體量保障房的。
而深圳也并不是第一次發生這樣的事,在二月份,深圳中學大鵬學校,也曾有過保障房業主子女優先就讀的情況。
從這些事中,是不是能夠看出一個可能的趨勢,就是保障性住房能夠享受到一定的城市資源傾斜。我們看待商品房和保障房的眼光,也許要變了。那么,未來的房地產主體還會是商品房?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情就是,房地產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開啟了國進民退的時代。
以前,我們熟知的房地產龍頭都是誰,碧桂園、綠地、恒大、萬達等等,是民企占主流,地產十強里,六家民企,四家國企。而現在卻反過來了,前十只剩下碧桂園和龍湖兩家純粹的民企。這樣看來,房地產行業逐漸被國有資本主導的趨勢是不是挺明顯的?
再看看拿地的情況,去年第二輪22個重點城市的集中供地,前10的房企,60%是央企,30%是地方國企,有68%的土地被國有資本拿走了。
那么這些地用來干什么呢?
其實政策早就告訴我們了。2018年,深圳啟動“二次房改”時,就明確了,未來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大概是6:4,未來大部分的家庭住房能夠靠保障房解決。
這個趨勢只是發生在光明,只是在深圳嗎?恐怕不是的,房住不炒,住房新模式以及租售并舉,是一條越來越清晰的政策主線。而深圳,只不過是又一次跑在了前面。改革一向都是從試驗田開始的,而改革一旦開始,對應的就是時代的轉折。從深圳的動向來看,國家加速推進的樓市全面改革,已經離越來越近了。
看到這里,大家來回顧一下,中國人為什么會有一定要買房的想法?很大一部分是結婚就要買房的儀式感,而且儀式感的背后隱藏的是什么?是商品房的金融屬性,我們習慣性的把他當做結婚的籌碼。
而且在大部分老百姓(行情603883,診股)眼中,結婚買房比租房更有保障,因為房子的金融價值能夠成為家庭未來資產的重要保障。
而如果商品房的金融屬性逐漸被淡化之后呢?那房子就只是房子,而不再是資產。
我們似乎習慣了房子的金融屬性,把他看做一種投資品。因為過去,我們走的是香港模式,而接下來我們要走的是新加坡模式。以國家為主導,大部分人住在保障型住房里,極小的一部分才用來交易。
其實這也不難想象,在我們國家很多關乎國計民生的產業,都是國家壟斷的,比如電力、煙草、石油。其實一定要買房這個習慣,也就存在了二十幾年罷了。而在這20年里,商品房已經很好的完成了他的使命。即便他成為歷史,也不必太意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