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022年12月31日,多家主流第三方機構均公布了百強或前兩百強房企的銷售數據,榜單與2021年相比變化較大,尤其頭部房企座次重排。根據克爾瑞的數據,千億房企仍有20家,但比前一年減少一半。
多年行業一哥碧桂園依然以4643億元的合同銷售額名列第一,但金額同比減少近3000億。此前的“老五”保利發展(行情600048,診股)銷售同樣下滑,但幅度較小,因而得以力壓行業標桿萬科,升至第二,且與碧桂園的差距縮小至不足百億,“進三爭一”似乎只是時間問題。2021年前五之列的恒大、融創則已經難覓蹤影。
業內人士指,目前正處于需求端預期出臺政策階段,其力度及效果將是影響2023年銷售、投資增速表現的最大變量。在2023年第一季度或者一二季度交接時,有望見到第三波大政策的加持。而本輪的產能出清方向明確,大部分出險房企最終的結局仍是縮表或退出市場。
坐二望一!保利超萬科直逼碧桂園
2022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承壓,行業信心處在低位、市場需求和購買力不足,企業各季度的銷售相較往年均表現低迷。
克而瑞數據顯示,行業TOP100房企全年累計業績規模同比降低41.6%,多數規模房企深陷負增長困局。具體來看,2022年有近9成百強房企累計業績同比下滑,累計業績同比降幅大于50%的企業數量達到36家,另有32家百強房企累計業績增速在-50%至-20%之間。
伴隨整個行業的調整,百強房企座次重排,尤其千億房企數量和具體排名變化最大。
據克而瑞數據,2022年房企銷售額在千億以上規模的剩下20家。其中排名第20位的遠洋集團銷售金額剛剛跨過千億門檻。而2020年巔峰時期,行業內千億房企數量為43家。2021年數據與2020年持平。也就是說,2022年一年,千億房企數量降了一半不止,幾乎回到了2017年的水平。
曾經的行業前五“碧萬恒融保”,如今已“換了人間”。
碧桂園以4643億元的合同銷售額勉強守住了第一,但與2021年的7588億相比,直接少了近3000億,下降比例近四成。萬科也下降2000億元,從6200億來到4200億元,排名被原來的老五保利發展反超。保利2021年合同銷售額5385億元,2022年是4573億元,也下滑了約800億元。但“剩者為王”時代,保利反而成為第二,甚至與“一哥”碧桂園的差距已不到百億。
華潤、招商、中海等央企地產位次也均顯著前移,而此前前五的融創直接掉出了前十,恒大則已難覓蹤影,原先的十強選手綠地、世茂同樣不知所蹤。曾經20名之外的建發房產則一舉沖進前十,華發股份(行情600325,診股)、越秀地產等房企也同樣從30名開外沖進前20位。
保利華潤招商新增貨值居前三
除了現有銷售,從未來的銷售潛力即土儲情況來看,變化同樣巨大。
跟據中指院數據,2022年,TOP100企業拿地總額12975億元,拿地總額同比下降48.9%,全年整體拿地低迷。頭部企業投資呈現向核心城市聚焦、強化城市和區域深耕。2022年,銷售額前20企業平均拿地城市數量由上年的33.3個城市下降至9.8個城市,一、二線城市新增土儲面積占比較上年分別提升15.5、9.1個百分點至21.5%、58.4%。
從新增貨值來看,保利發展、華潤置地和招商蛇口(行情001979,診股)占據榜單前三位。2022年,保利發展以累計新增貨值2240億元占據榜單第一;華潤置地和招商蛇口緊隨其后,累計新增貨值規模分別為2219億元和1584億元。越秀地產、建發股份(行情600153,診股)、濱江集團(行情002244,診股)等去年表現強勢的房企,新增貨值也均超千億。
萬科的新增貨值竟只有589億元,排名行業第17位,與其第三的銷售規模極不相稱。而行業“一哥”碧桂園的反差更大,2022年更是幾乎沒有新增貨值,在100強榜單都找不到名字。
這也與重點城市的土地招拍掛各類企業表現吻合。
根據中指院數據,22城集中供地地方國資成為拿地主力。2022年,22城集中供地,地方國資拿地金額占比達到42%,超過了央國企的37.4%,民企僅為15.8%、混合所有制企業該比為4.8%。
華發股份、華潤置地、中海地產、保利發展等全國性龍頭企業仍在多個重點城市廣泛布局,央國企參與熱度較高,重點城市拿地金額TOP10房企中有半數以上為央企國企,這與穩健型國央企的資金狀況相對較好有直接關系。民營企業中,濱江集團保持杭州區域龍頭地位,牢牢占據杭州市拿地金額榜首。
有望見到第三波大政策
對于2023年的房地產市場,業內人士認為政策依然是關鍵變量。
招商銀行(行情600036,診股)研究院零售信貸部的一份最新報告認為,11月地產融資“三支箭”的先后出臺標志著政策轉向實質性寬松,意味著降杠桿調控融資限制的打開,同時意味著行業供給側出清基本完成。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明年地產政策定調積極,且重點放在了需求提振上。將“支持住房改善”放在了擴大內需的首位,同時提及“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后續需求端出臺強力政策的預期增強。
招行認為,未來房地產政策及基本面沿著以下路徑演繹:供給側出清完成——融資端限制打開——需求端政策預期——銷售企穩——投資企穩。而目前正處于需求端預期出臺政策階段,其力度及效果將是影響2023年銷售、投資增速表現的最大變量。
當下值得關注的是核心城市限購放松力度增強。武漢、佛山與南京再次放松,其中以佛山全市取消限購力度最強。另外,東莞也已宣布取消限購。
國盛證券分析師金晶、肖依依也表示,繼續堅定地看多政策,“我們認為在2023年Q1或者Q1切Q2時有望見到第三波大政策的加持”。假設政府在2023年一季度將需求側政策補齊,則銷售有望在二季度企穩,在三四季度小幅復蘇,預計復蘇將從2023年下半年一直持續到2024年,而到2025年有可能因為人口原因及經濟階段性復蘇到位而見頂回落。
另外,其認為,本輪的產能出清方向明確,大部分出險民企最終的結局仍是縮表或退出市場。“當前PE、PB并未真實反應企業現狀,只有考慮了潛在增長/萎縮預期后的估值才具備可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