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站在懸崖邊的房企正在紛紛撤銷“評級”。
10月24日,復星國際官網公告,已于2022年10月12日正式通知穆迪,終止與其就評級服務的商業合作,并從當日起停止向其提供相關信息。除復星國際外,10月至今,包括融創中國、中國恒大、景瑞控股等多家房企先后被標普、穆迪信用機構撤銷評級。
若將時間線拉長,去年下半年至今,標普、惠譽和穆迪至少撤銷了約70家開發商的評級。
據悉,房企撤銷評級的導火索系“房企被信用機構被動降級”。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標普、惠譽、穆迪基于對國內收緊的地產環境,陸續對多家房企進行評級下調、展望負面,高達250余次。
由此可見,信用機構對國內地產的前景,產生了持續悲觀的預期。今年5月初,穆迪還發布報告稱,中國房地產市場2022年銷售仍將保持疲弱,支持性政策發揮效果仍需時間。
資料顯示,信用評級最初服務于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因蓬勃的鐵路建設而崛起的債券市場,由亨利·瓦納姆·普爾先生建立于1860年。發展至今,信用評級成為一種“公信力產品”,信用評級機構則被視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樞紐之一。
而對于房企來說,“撤銷評級”意味著放棄了在公開市場發債融資的機會。有業內人士表示,放棄評級另一方面也會引發房企融資難度加大,因金融機構無法參考更多第三方機構的評級,會對企業財務評判、預付款能力判斷尤其是未來的償債能力產生更為保守的評判策略。
也有媒體認為,如今的房地產行業環境已變,出險的民營房企不斷增多,房企忙于處理債務問題無暇他顧,境外融資基本處于暫停狀態。從當前來看,評級的實際作用有所降低。
面對房地產市場因政策、疫情等因素持續下行,信用機構“無差別”下調評級,房企可謂顯得有點“委屈”,也有房企拿出事實打臉信用機構。
例如在穆迪下調海倫堡評級前,其剛剛提前償還了一筆8.63億元的公司債券,向外界展示了一下公司較好的流動性;碧桂園也提前回購了4.11億美元票據以回擊信用評級機構;建業地產也曾在公告中表示,“穆迪沒有充分了解公司的再融資及還款計劃,以及積極開拓新融資管道的舉措”。
多家房企紛紛主動“撤退”,也是“深思熟慮”后的結果。房企先發制人,主動放棄評級,以免被負面輿情弄得焦頭爛額,也是對自身的一種保護。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放棄評級也就等于減輕了維護評級的負擔。從這個角度出發,對這些評級機構來說,房企紛紛放棄評級也將使他們流失一大批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