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作者丨耿宸斐
出品丨焦點財經
一路下單并購的金科服務,這次也要被收購了。
9月27日中午,金科服務的一紙公告,官宣了博裕資本擬要約收購公司股份的消息。要約價為每股12港元,較9月7日(最后交易日)的收市價9.02港元,溢價約33.04%。
根據公告內容,博裕資本目前持有金科服務已發行股本的22.69%,另有16.51%的股份被金科股份抵押給Broad Gongga(博裕資本旗下投資主體)。也就是說,除此之外的金科服務共計60.8%股份均在此次要約范圍內。
若交易完成,博裕資本則需向股東付出的最高總金額為47.63億港元。這也意味著,戰投金科服務的二股東將正式入主了。
這不免會讓人聯想到藍光嘉寶。去年被要約收購后,藍光嘉寶很快就退市了。
不過,博裕資本并不打算私有化金科服務。博裕方面表示,若交易達成,將會保持金科服務的上市公司地位。
那么,問題來了,博裕資本選擇此時進行全面要約,只是為了抄底嗎?
浮虧24億
博裕做了虧本買賣?
去年12月,金科服務在一次短暫停牌后,為自己找了個“二當家”:金科股份將手中持有的22%金科服務股份賣給了博裕資本旗下的投資主體Broad Gongga,交易對價為37.34億港元。
博裕資本由此成為了金科服務的第二大股東,金科股份的持股比例則在交易后降至30.33%,但仍保有控股股東的地位。
但是,自今年年初以來,恒生物業服務及管理指數下降43%,金科服務的交易價格也下跌了71.59%。按照要約發布前最后一個交易日——9月7日的收市價9.02港元來計算,博裕資本在金科服務這筆投資上賬面已浮虧超過24億港元。
金科服務在27日的公告中稱,要約能夠給予股東溢價變現的機會。
換句話說,之前虧的有點狠,還是要想辦法讓大家都能掙到錢。
去年12月戰投金科服務時,博裕給出的價格為每股26港元,較最近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折價約4.8%,而和金科服務當年的的上市價44.7港元相比,折價達到41.83%。
這一次的抄底則更為夸張,盡管和停牌前的9.02港元收市價相比,溢價了33.04%,但與發行價相比,折價達到了73.15%。
截至9月28日收盤,金科服務報11.76港元,已經與要約收購價十分接近。
投資萬物云“賺翻了”
博裕嘗過物業的甜頭
資料顯示,博裕資本是一家專注于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的投資基金,由中國平安前總經理張子欣及TPG資本前中國區高管馬雪征成立,是中國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之一。代表投資案例包括阿里巴巴、同程、金域醫學、愛奇藝、網易云音樂、愛康國賓、水滴互助等。
在物業領域,博裕也不僅僅只是抄底抄的好。
2017年,萬科曾披露,萬科物業(后更名為“萬物云”)成功引入兩家戰投,其中之一正是博裕資本。
彼時,博裕資本以其管理的基金RadiantSunbeam Limited認購了萬科物業的25%股權,成為萬科物業的第二大股東,代價為15億元。
彼時,博裕資本董事總經理周奇曾表示,物業管理服務的市場空間巨大,而且行業集中度低,在未來,有很大的整合機會。萬科物業的增值業務也為博裕資本帶來了新的增長空間。
2021年9月,萬物云遞交招股書,啟動上市。2個月后,博裕資本將手中7.6%股權轉讓給三家公司,合計套現69.86億元,提早進場讓博裕資本在這場資本盛宴中“賺翻了”。
物業升值空間與博裕的挑戰
有人將物企估值下滑歸咎于地產行業的黯淡。理由是,物企關聯著房企,后者風險系數居高不下,物業股的估值也在不斷下滑,對于民營物企而言,反應則更為明顯。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金科服務實現收入約25.7億元,較2021年同期降0.89%;毛利約6.8億元,同比降約19.3%;凈利潤3.7億元,同比下滑30.6%;公司擁有人應占凈利潤3.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1.9%。
不過,金科服務的規模還是在繼續增長。在管建筑面積由2021年末的2.38億㎡增加至2.51億㎡,合約管理面積3.73億㎡,獨立第三方占比分別為63.7%與70.6%。截至報告期末,金科服務已布局27省市,191個城市,管理著685個住宅項目以及372個非住宅項目。
在博裕收購要約消息官宣后,金科服務的股價馬上迎來了一波強勢反彈,9月27日收盤報11.96元,漲幅達到32.59%。
這波反彈也告訴投資人,金科服務在估值方面,未來還有不小的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維持金科服務原有業務和上市地位,博裕資本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財務投資者。而且,在地產母公司目前暫時難以擺脫壓力的當下,與其賣給同行,倒不如由博裕資本接手,而金科服務或許還能因此實現自身的獨立化發展。
但也有聲音認為,讓投資公司入主并非是解決物企病癥的良藥。一方面,金科服務董事長夏紹飛等高管都是金科“老將”,另一方面,金科服務與母公司之間關聯系并未切斷,在取得控制權后,如何處理與金科股份之間的關系,將成為擺在博裕資本面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