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買了110平米的房子,到手僅61平米。今天有關“公攤面積要不要取消”的話題再次沖上熱搜榜,呼吁取消公攤面積的聲音越來越強。
和老生常談的預售制度一樣,公攤面積也來源于香港,不過2013時香港已經取消了公攤。
大家為什么對公攤這么不滿?
一是由于缺少標準而帶來的模糊不清的算法,降低了得房率。比如此次媒體報道中的案例,房地產商承諾31%公攤面積,購房者收房時變成了46%,原來外墻的一半厚度計入套內建筑面積。
二是由于公攤面積包含進去的各項重復費用。
實際上公攤面積越多,購房者享受的居住環境越舒適。不同類型的房子公攤面積在25%到40%之間,通常來看,配套越好、樓層越高的房子公攤越多,老破小則反之。
呼吁取消公攤面積,并不是想取消這些公共區域,而是取消公攤面積部分的重復收費,如物業費、暖氣費、精裝費用等等。購房者承擔了這些公攤面積的費用,實際上是否做到很難得知,進而造成了開發商、購房者、物業的矛盾。
近幾年,取消公攤的討論進行了多次,但并未形成最終結論。
取消公攤為何這么難?原因至少有兩點:一是直接取消公攤,以套內面積計算,房價會被迅速推高;二是,取消公攤后,對公共區域的維護與收費,又將成為新的矛盾點。
全國“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多次提出“取消公攤”,重慶也開始了取消公攤的試點。其實,取不取消公攤不重要,重要的是取消重復收費。這才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