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各地調控舉措不難發現,樓市正進入雙向調控模式。對于剛需群體的真實買房需求,調控政策還要更加“友好”,渠道應進一步拓寬。保障他們的買房需求,有利于釋放市場增量,促進樓市平穩健康發展。
近日,兩組關于房地產市場的數據引發廣泛關注。一方面,最新發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無論新房還是二手房,漲幅下降的城市數量較上月均繼續增加,創年內新高;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各地房地產調控累計突破400次,樓市調控次數創歷史新高。密集的調控舉措,對于抑制投機炒房、穩定樓市預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調控政策應更加優化,不斷滿足剛需群體的購房需求。
同為購房群體,炒房客和剛需群體的訴求有本質區別。炒房客通過購買房產實現增值獲利,旨在放大房子的投資功能;剛需群體買房則是為了滿足自住需求,利用的是房子的居住功能。中央強調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就是讓房子回歸居住本質。從這個角度看,打擊炒房客是樓市調控政策始終堅持的發力點。
梳理各地調控舉措不難發現,樓市正進入雙向調控模式。一些城市為了防止房價過快上漲,不斷給樓市“打補丁”,及時出臺形式多樣的調控政策。比如,有的地方推出“‘離婚購房’計入家庭購房總套數”舉措,有些地方把“法拍房”納入限購范疇。與此同時,岳陽、惠州、唐山等多地相繼發布樓市“限跌令”,就房價過快下跌出臺指導性意見。精細化的調控政策,有效抑制了投機性需求,凈化了房地產市場,客觀上也為剛需群體買房創造了有利條件。
也要看到,樓市調控的精細化,不僅要體現在調控方式的“花樣百出”上,更要體現在以人為本的思路上。對于剛需群體的真實買房需求,調控政策還要更加“友好”,渠道應進一步拓寬。調查顯示,現在大城市里有不少新市民和青年人靠租房居住,這一群體有著強烈的購房需求,卻大多處于事業上升期,經濟條件還不夠堅實,保障他們的買房需求,有利于釋放市場增量,促進樓市平穩健康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細分炒房客和剛需人群,對于優化調控政策有著積極的意義。由于炒房客天然具備相當的變通能力及資本融通實力,剛需群體在現實中容易受到“誤傷”。今后,相關部門可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對調控范圍內購房人群作出區分,并探索在持有環節做做文章,對調控政策在不同群體中可能造成的影響作出更充分更精準的預判,盡最大能力防止“誤傷”剛需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