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集團向河南政府遞交的《關于企業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并請求幫扶救援的報告》(下稱《報告》)在網上流傳。報告稱,受7月河南汛情和疫情雙重影響,建業地產直接經濟損失、經營性損失、運營性損失等累計超過50億元。
9月9日晚間,建業集團緊急召開媒體發布會,解釋報告的遞交背景。“當時,河南省‘萬人助萬企’活動正在全省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政府主動深入企業,并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百年一遇的水災和新冠疫情雙重疊加時期,建業向政府遞交了該份報告。”建業集團總裁王俊在發布會上表示。
建業集團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旗下的建業地產(00832.HK),作為集團地產板塊的上市平臺,建業地產在河南本土房企的市占率長期位列第一,被業內稱為“河南地產王”。但此次《報告》陳述的情況卻出人意料。
9月10日上午,建業地產相關負責人回應時代周報記者稱,災情對建業造成的直接損失為5.5億元,其中大部分已與保險公司取得聯系,目前陸續在做賠付。所稱50億元損失包含本次災情導致的所有間接損失。
“目前,公司經營穩健向好,各項目營銷工作也已全面恢復。企業正在全面復蘇,越來越好。”上述負責人表示。
受此次事件影響,建業地產旗下部分美元債價格大幅下跌,包括2022年8月到期票息6.875%美元票據、2023年11月到期票息7.9%票據等。在9月10日上午建業地產舉行完投資人電話會后,債券價格陸續回到前一天水平。
銷售增速乏力
過去一年,外界對建業地產的質疑與擔憂不曾間斷。
9月10日,億翰智庫研究總監于小雨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市場行情好時,建業一直堅守河南大本營,戰略較為保守。近年,不少房企進豫,搶占河南市場,行業競爭加劇。
一名資深地產分析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作為河南本土的龍頭房企,建業地產以鄭州為大本營,長期深耕河南市場。從2002年啟動省域化戰略,到2019年實現全省縣級城市全覆蓋,建業完成了省、市、縣、鎮、村五級市場聯動,僅憑一省就實現了千億銷售,實為不易。
同時,重倉河南一省的業務布局也制約了建業長遠發展。2020年全年,建業地產的合同銷售金額為1026.42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48%。2017—2019年,建業地產三年復合增長率高達65.9%。
據中報數據,截至6月30日,建業地產重資產合同銷售金額310.53億元,同比增長3.5%,但這一增速顯然低于管理層預期。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建業地產負債承壓,增長迅速:從2014年的約300億元,攀升至2020年底的1493.19億元。據最新財報數據,建業地產截至2021年6月末的負債總額為1485.76億元,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約為85億元。
建業地產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87.2%,凈負債率為92.6%,現金短債比為1.93。按“三道紅線”融資新規,建業地產2021年中期財務指標一項超閾值,為“黃檔”行列。
對此,建業地產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有息債總額較2020年年底減少30億元,下降10%;下半年,公司將繼續做好合理安排及審慎處理,以較低息的新債/長債置換較高息的舊債/短債,優化融資成本。這名負責人還補充說:“下半年預計再降低30億—40億元有息負債,凈借貸比例降到50%—60%,主要是降低境外債。”
千億“河南地產王”,港股市值不到50億元
今年年初,建業地產喊出“大中原”戰略,董事長胡葆森要求:將企業戰略根據地的半徑從300公里延長至500公里,走出河南,走向大中原,服務大中原。
建業地產旗下輕資產代建業務也背負起“走出河南”的使命。但今年5月,代建板塊“中原建業”拆分后,不僅沒能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還一度拖累建業地產股價下跌。
5月13日,建業地產股價暴跌,報收2.02港元/股,驟跌49.67%。建業地產火速發布公告稱,5月13日是分拆中原建業上市的除權日,股價下跌是除權后市場重新定價行為,并非真正下跌,公司基本面及運營情況沒有發生改變。
此后數月,建業地產股價始終未能攀升,在低位徘徊。
5月28日,易居研究院發布上市房企市值統計數據,建業地產的市值為89.1億元,在上市房企中僅排名91位。三個多月過去,截至9月10日收盤,建業地產市值49.85億港元,已淪為市值最低的千億房企。
“相較其他行業,地產行業整體市值都不高,難讓投資者看到成長性。”于小雨進一步表示,如今建業感到河南市場平淡,想要走出來,但似乎已錯過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