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開始出現的MCU、電源管理芯片、驅動IC等芯片產能緊缺帶來的“蝴蝶效應”已經傳導至面板、汽車、電視和家電等中下游行業。液晶面板企業開始搶貨驅動芯片和LED芯片、電視企業已經開啟第二輪漲價潮、部分汽車企業甚至因缺少芯片而停產……家電行業是否受到波及?美的、海爾、格力等家電企業是否倍感壓力?家電缺芯潮如何破解?
缺貨和漲價情況確實存在
白色家電涵蓋的產品類型十分豐富,家電用芯片也十分多樣,包括微處理器芯片(MCU)、電源管理芯片、智能功率模塊(內含 IGBT )、LED驅動芯片、Wi-Fi通信芯片、音頻驅動芯片、溫濕度傳感器芯片等,其中,MCU和電源管理芯片在應用最為為廣泛。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嵌入式系統分會副理事長何小慶在接受《中國電子報》采訪時表示,2021年慕尼黑上海電子展期間,他在與數家家電芯片廠商交流后獲知,由于家電出貨量巨大,部分家電用芯片的確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
“由于國內電源管理芯片的制造企業較多,因此家電行業受此影響較小。而全球MCU漲價和缺貨情況已經影響到家電行業的情況客觀存在。”賽迪顧問集成電路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滕冉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隨著瑞薩、NXP、意法半導體等MCU大廠紛紛調高出貨價格,國內廠商的MCU價格也隨之普漲,但是家電領域MCU供應關系仍然趨緊。以往第一季度是家電芯片市場的銷售淡季,在缺貨和漲價影響下,今年家電上游MCU和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業績普遍大漲,以國內家電MCU和電源管理龍頭中穎電子為例,2021年第一季度中穎電子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1.95%,凈利潤同比增長60.73%。中穎電子表示,產品售價上升是凈利潤增長的主因,但是由于客戶訂單需求旺盛,銷售業績受限于上游產能供給。
知名家電企業負責人受采訪時也承認全球缺芯潮影響已經傳導到家電行業并對其生產經營造成影響。惠而浦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艾森(Jason Ai)日前對媒體表示,(供應商)3月份的芯片交付量比其訂單減少10%左右。另一家白電企業羅漢電器也表示因缺少足夠的MCU而推遲發布了其高端灶具通風口。
產業基本面未受沖擊
家電領域的芯片供應緊張情況客觀存在,但并未對產業造成嚴重沖擊,行業專家判斷:因缺芯導致的停產情況基本不會發生在家電行業。家電應用對芯片要求相對不高、家電企業供應鏈風險管控能力較高以及家電龍頭布局芯片領域較早是三大主因。此外,隨著芯片的產能調配逐漸達到均衡甚至飽和,家電用芯片緊張的情況將有所緩解,產業基本面不會受到沖擊。
相比車規級芯片和手機芯片,家電等消費電子采用的MCU芯片可靠性和認證標準門檻較低,生產難度也相對較低。賽迪智庫信息化與軟件產業所研究員鐘新龍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消費電子MCU產業程度已經十分成熟,生產靈活性較大,生產周期和訂貨周期也較車規級芯片短許多。”此外,滕冉向記者透露,除去部分高端智能家電采用的32位MCU芯片國內企業還無法滿足需求,國內企業可以實現普通家電應用的16位、8位MCU芯片的供貨需求。
“國內能夠供應家電MCU芯片的廠商數量并不少,目前約200-300家。”何小慶對記者表示。對于家電行業“缺芯”何時才能舒壓這一問題,何小慶指出,行業對于MCU缺貨緩解的時間點說法不一,早則2021年底,晚則要2022年才能結束。
此外,作為一個成熟行業,家電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關鍵零部件供應商的風險管控方面。時任美的集團家用空調事業部的助理總經理、研發負責人邱向偉早前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表示,“五年前,美的使用日本、美國、韓國的芯片為主;這幾年,國產芯片迅速發展,美的跟許多國產芯片商進行合作。”滕冉表示“家電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和風險意識都較強,第二供貨商、第三供貨商,甚至有第四、第五供應商同時供貨,避免一家供貨商出現問題帶來供貨鏈斷裂風險。”
面對“缺芯潮”,已經實現部分芯片“自給自足”的家電企業則表現更加淡定。家電巨頭美的近日發表聲明表示,由于部分芯片實現自供,目前生產過程中未出現芯片缺貨情況。
搶占芯片上游至關重要
如今,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家電生產國與貿易國,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家電業全年累計出口額837億美元,但是我國家電行業長期存在芯片本土配套率較低的問題。
賽迪智庫數據顯示,家電行業的芯片供應格局基本穩定,瑞薩、恩智浦、意法、德州儀器、英飛凌等國外MCU企業所壟斷90%左右市場份額,國內家電芯片企業應用比例不及10%。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主任王云去年在家電科技學術年會上透露,國內家電行業芯片市場約500億元人民幣,本土配套率約為5%。
為進一步掌握供應鏈主動權、增強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家電龍頭企業都開啟“造芯”之路,除上文提到的美的,海爾、格力、海信、康佳、創維、TCL、長虹、格蘭仕等龍頭家電企業也布局上游芯片領域,涉及MCU芯片、圖像處理芯片、物聯網芯片、變頻驅動芯片、通訊芯片等諸多品類。
值得注意的是,早前由于產業規模差異較大,我國“大”家電企業與“小”芯片企業互動缺缺。近年來,家電企業開啟“造芯”之路后,頻頻向上游芯片企業/組織頻頻拋去“橄欖枝”,格力豪擲30億間接投資安世半導體;TCL華星與三安半導體成立聯合實驗室成立,聚焦于Micro LED顯示技術開發;格蘭仕與SiFive China聯合開發新一代物聯網芯片BF-細滘,產業互動協同性不斷加強。
自研芯片還是加強與芯片供應商的合作?哪種才是家電企業穩定供應鏈的最優解?對此業界專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賽迪智庫集成電路所產品與系統研究室主任葛婕早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研芯片有利于保障企業供應鏈安全,同時提升企業外購芯片議價能力,構筑核心競爭力的著力點。”
與葛婕觀點不同,在何小慶看來,家電用芯片種類繁多,盡管有美的、格力等家電龍頭制造芯片,但品種和產量都十分有限,家電企業還是要積極擁抱產業鏈芯片企業,加強合作穩定產業鏈安全。
鐘新龍則認為,二者并非不可兼得,可以多腿走路同時開展。滕冉表示,供應鏈最優解應視不同情況而定,在如今芯片產能短缺的情況下自給自足應是最優解,在產業鏈穩定期則可以與多家半導體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合作共贏。
關鍵詞: 家電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