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掃地機器人大張旗鼓的進軍市場,然而一片火熱的背后其口碑卻一直爭議不斷,噱頭大于實際是很多消費者購買體驗后的直觀感受。一款產品的“受歡迎度”不應受過度營銷、時尚風氣等過多場外因素的影響,而應該回歸產品本身。
掃地機器人雖作為“新興小家電”,事實上早在1996年便已進入市場,不過受限于早期技術薄弱,算法成熟度不足,實際表現差強人意,一直處于小眾市場,隨著導航技術的不斷升級,口碑才得以改觀,然而當前市場需求再次升級倒逼產品力提升,掃地機器人即將面臨再次迭代。
掃地機器人“痛”與“需”
掃地機器人發展至今歷經20個年頭,從小眾轉向大眾,不只是時間的沉淀,背后的關鍵是技術創新。2010年激光導航技術的出現,是掃地機器人發展階段的重要轉折點,激光導航使掃地機器人擺脫隨機碰撞,同時導航系統的精度和穩定性得到顯著提升,實現自主導航和全局規劃式清掃,真正讓掃地機器人邁入了智能化的第一步。
而今,10年過去,市場需求升級倒逼產品力提升,掃地機器人的發展卻再遇瓶頸。產業變革涌動,掃地機器人面臨再次迭代,如何下好“關鍵棋”?
隨著對掃地機器人智能化技術的開發,激光導航已經走到了技術天花板。避障失效、不靈敏,不支持智能交互幾乎是目前市場所有掃地機器人的通病,而關鍵原因便是由于激光導航的局限性導致。
從技術原理上講,激光導航是發射光束然后再接收反射回來的光線,以此測繪出環境地圖,根據數據計算出掃地機器人的位置信息。不過該原理只能測繪出比較基礎的二維圖像,缺少環境信息,無法支持系統實現交互需求,同時受限于布局結構問題,對低矮障礙物容易產生視野盲區,導致避障失效、誤觸等問題,因此,如何找到新的導航方案成為了行業性難題。
智能化升級,“眼”是關鍵
當從前的“賣點”變成了基本要求,新的方向在哪里?廠商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視覺導航。 導航技術作為掃地機器人的“眼”+“小腦”,激光導航解決了“我在哪”、“我要去哪”、“怎么去”的三大基礎難題,而視覺導航則在這基礎上解決了“看的見”、“看得懂”、“懂決策”更深層次的難題。 視覺導航模仿人的視覺,通過視覺傳感器獲取豐富的環境信息和深度信息,實現測距、定位和自主導航。視覺導航通過強大的算法在開闊空間內可以實現更為高效的導航,在作業過程中通過識別出障礙物信息實現策略性避障,并在地圖上創建可視化地標以進行位置追蹤,識別已清掃和待清掃區域。同時,還能夠配合目標交互指令,實現人機協作。
雖然視覺導航的優勢明顯,但目前普及度并不高。
由于當下很多廠商大多都在采用激光導航技術,因此,它們在營銷方式上依然“固步自封”,市場教育落后,導致用戶對視覺導航熟知度不高。精準、穩定固然是激光導航的優勢,但從技術原理上,視覺導航除了實現自主導航外,在智能避障、智能交互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同時更有著巨大的智能拓展性。
除了受市場教育落后的原因除外,目前已有的視覺導航方案大多成熟度不足,導致視覺導航在表現中并不理想也是客觀原因。不過能夠看到的是,不少頭部廠商已經在嘗試“激光導航+視覺傳感器”的融合方案,用以彌補激光導航的不足,但這類方案成本過高,與市場發展方向相悖,注定只能是過渡方案,并非“最優解”。
產業變革,雙目視覺導航方案成熟
目前,投入掃地機器人視覺導航的企業不在少數,如國內行業新銳INDEMIND,INDEMIND在2020年,便推出了以“AI+雙目視覺”為框架,專為掃地機器人導航、避障、智能決策All IN ONE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據了解,該方案提供空間建圖、導航定位、路徑規劃、智能避障、家居識別、智能交互等功能,在導航定位數據上實現定位精度<1%,姿態精度<1°,足以媲美激光導航方案。
需要提到的是,不同于二維建圖,INDEMIND雙目視覺導航模組依靠獨有的立體視覺技術,提供0.05-1.5m范圍內誤差小于1%的深度計算,建立三維空間地圖,實現識別十幾種大類,100多種常見家居物品,識別精度<2cm,快速準確識別電線、插線板、鞋子、寵物糞便等各種低矮障礙物,并根據不同障礙物信息采用策略性避障。
此外,在智能交互方面,雙目視覺導航模組配合交互指令,可實現指定區域清掃、智能跟隨等,同時開放智能決策、交互模板,可實現更多自定義需求,如智能看護、安防等。
產業變革,技術迭代,激光導航依然有著它獨有的優勢,未來視覺能否革了激光的命尚未可知,但毫無疑問視覺導航將是推動掃地機器人再次迭代的“關鍵棋”。
關鍵詞: 掃地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