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企業紛紛將子公司(或者業務板塊)分拆上市,要的無外乎就是這三樣——市值、資金、人才。
創維集團發布公告稱,聯交所上市委員會已經同意分拆子公司“酷開網絡”并獨立上市;此前,美的總裁方洪波也表示集團旗下的美智光電計劃于未來一年內在深圳創業板上市。而在美的、創維之外,海爾、康佳等傳統家電企業近兩年也積極謀劃將自己旗下子公司獨立分拆上市,其中海爾旗下的海爾生物醫療已經在去年10月登陸科創板。
當一個行業內的多家主要參與者都在忙于“分拆”舉措,或許代表這是整個行業的大勢,而密集“分拆”的背后,則是家電業轉輾求生的訴求。
新家電“分分合合”
看著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又一個風口襲來,凝視那些迎著風口上天的新時代獨角獸,傳統家電企業應該是無比羨慕的。而在外界眼里,普遍成立時間都超過20年的它們,大多已經算是“老朽”了。
作為標準的重資產制造型企業,盡管家電企業每年依舊能保持不錯的營收和利潤,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它們得到的關注卻越來越少。如果我們簡單以市盈率作為衡量標準,目前國內這些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牌家電企業,大多數市盈率維持在15~30倍之間,而那些每年承受著巨額虧損的互聯網獨角獸們,市盈率則動輒三位數起。
不甘呀!不甘!
雖然這樣跨行業對比可能不太公平,但作為傳統制造業的代表,家電業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在經歷了這么多年的發展后,其營收、渠道、盈利模式都已經相對固定,未來能夠提供的想象空間也非常有限。
這種相對尷尬的情況下,我們會看到國內家電企業近幾年都在積極對內部業務板塊進行調整。其中不僅有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內部分拆、獨立上市,還有相應的業務合并:比如美的合并小天鵝、海爾智家私有化海爾家電。
對此,相關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對懂懂筆記表示:“每一家企業的業務及資本變動都有特殊的原因,但這些變動也都在追求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做大自身業務、增加企業競爭力以及獲得更多資本回報。比如說最近比較頻繁的分拆上市以及過去的子品牌獨立運營,這些舉措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增加了融資渠道,可以吸引更多的資本。”
面向未來,目前5G、AI、IoT等新概念不斷涌現,這也給渴望“新故事”的老牌家電企業帶來了更多機會。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幾乎所有家電企業都在進行智能化轉型,AI、場景生態、智慧生活和智能家庭等成為最常出現的詞匯。
近期尋求拆分上市的兩個主角,就是家電企業轉型方面的急先鋒。其中美智光電一直以來都是都是美的智能家居領域的主力,而酷開則是創維面對多年前互聯網電視浪潮襲來時的應對舉措,但同時它也肩負著整個創維系OTT生態建設的重任。
二者之外,海爾、TCL、海信、格力等傳統家電企業也都在進行互聯網化、智能化轉型。新時代的浪潮襲來,誰都不希望自己是被時代落下的那一個。
但正所謂船大難調頭,轉型對于這些“大船”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此,上述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分析指出:“老牌家電企業互聯網化轉型是很難的,因為從本質上講它們的公司組織架構和互聯網公司就不同。互聯網公司奉行扁平化管理,追求高效率。而傳統家電企業的組織架構多是金字塔型的,決策層與執行層之間間隔很遠,造成了管理復雜、效率低等問題。“但該人士也強調,對于傳統家電企業而言,要在短時間內改變實行了20~30年的組織架構并不容易,“關鍵是一些家電企業的高管層也沒有這個意愿。”
前兩天雷軍的“小米十周年活動”的演講中重提自己與董明珠的“10 億賭約”。其實最終結果大家也都知曉,小米在2018年的營收未能超過格力,算是輸掉了賭約。雷軍自己也在演講中表示:“現在后悔了,敢跟格力比,是我們膨脹了。”
作為參與者,雷軍是謙遜的。而作為旁觀者,我們看到小米輸掉了5年之約同時,也看到此后第二年小米的營收就正式超越格力。
更重要的是,隨著AIoT成為小米的核心業務,小米的身份也不再是一家手機企業,包括電視、冰箱、空調、冰箱等幾乎你能想到的家電產品,小米幾乎都在涉及。或許,現在稱小米為智能家電企業并不為過。
老品牌與新生態
小米只是IoT領域的玩家之一,如今這個風口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新興家電企業正在誕生,包括華為、蘇寧、阿里、百度等企業也都陸續著手相關布局。而這一系列競爭對手的加入,對于那些老牌家電企業而言絕不是什么好消息。
作為擁有數十年家電領域研發以及生產制造經驗的老將,這些傳統家電企業在產品力方面并不會感到擔心,但這些后來者挑戰它們的方式,可不是簡單的某個產品上的比拼,而是整個IoT生態的對決。
生態建設的核心基礎是什么?技術和用戶。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關于IoT生態爭議最大的一點就是:究竟哪個設備作為入口最合適。
在亞馬遜的帶領下,行業最初的認知是智能音箱,但隨著市場的發展,多入口概念已經被大多數用戶和企業所接受。其實無論是單入口還是多入口,背后的AI助手才是IoT生態真正的控制中樞,AI技術的好壞也直接決定了IoT生態的使用體驗。
這一點,才是傳統家家電企業最弱勢的地方。作為傳統制造業的代表,它們在AI等尖端技術的研發方面,是遠遠無法和那些始終走在時代前沿的互聯網公司相比較的。
至于用戶層面,其實很長時間以來傳統家電企業對于用戶的理解和互聯網公司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對此,相關家電行業觀察人士對懂懂筆記表示:“老牌家電企業的優勢在于家電產品本身的研發以及生產,很多家電企業至今都還秉持著銷售為先的理念。“
在他看來,傳統家電企業著重思考的是如何把一臺電視(或者一臺冰箱)賣給用戶,銷售完成溝通也就結束。家電企業不會像互聯網公司那樣,始終考慮如何把用戶粘住,讓用戶消費完之后依舊會留在自己的生態中,充分挖掘每一個用戶的價值。“所以互聯網公司為了獲取用戶甚至可以賠錢賣硬件,但家電企業是絕對做不出這種事的。我們看BAT等互聯網巨頭以及小米這樣的年輕硬件企業,永遠都是在強調用戶粘性,但傳統家電品牌不會這么做。”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相對尷尬的狀況,盡管傳統家電企業每年也有可觀的銷售業績,但它們卻無法通過用戶快速搭建自己的IoT生態。反觀阿里、小米這樣的IT互聯網公司,由于手握巨大的高粘性用戶流量,盡管它們在家電產品的生產研發上沒有優勢,但在生態建設(盈利模式)上卻要遠遠領先于傳統家電企業。
頭部家電企業也已經發現,AI技術以及用戶基礎的領先是互聯網企業IoT生態建設的最大依仗,而且這個生態吸引的不僅僅是用戶,還包括眾多傳統家電品牌。因為一旦加入這個生態,就代表著它們能夠直面數億級別的優質用戶群體。這對于那些渴望銷量的家電品牌而言,誘惑是無比巨大的。
加盟還是自建,取決于每一家傳統家電企業戰略的布局和思考,而且不是只能二選一。
頭部家電企業都明白,自建生態、將用戶留在自己畫的圈子里,才是受益最大的方式。但面對技術和用戶層面的劣勢,他們也會首先選擇與那些IT互聯網巨頭進行合作,參與其生態建設。但是同時,近期家電業不斷分拆上市的子公司或者業務板塊,也都明顯是以5G、AI、IoT等前沿技術為主,大多是聚焦應用場景、智慧生活等創新業務。
兩條腿走路,不失為現階段家電企業生態建設的明智選擇。
當然,多數傳統家電企業的優勢始終都停留在硬件層面,對于這些傳統家電企業而言,如何更快地融入到那些IT互聯網巨頭的IoT生態中,成為它們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便是代工角色),也是避開家電業“夕陽論”的最優選。
畢竟當不了“中介”,當個“開發商”也是不錯的。
關鍵詞: 家電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