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到5月10日,商務部、工信部、國家郵政局等部門將聯合舉辦網購節,參與平臺達到109家,農產品、家電、餐飲旅游產品……小而美的網絡品牌,中華老字號,“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優質家電產品都將涵蓋其中,部分駐華使館官員也會參與促銷。
北京某書店通過短視頻、網絡視頻直播等方式介紹推廣書籍,為不方便到實體店購買的讀者提供購書參考,并使用外賣平臺快遞郵寄給讀者。
受到疫情的影響,避免聚集,令公眾對網絡購物渠道更為依賴,人們也在長達兩個多月的“宅”時期內養成了更多線上消費的習慣。根據商務部提供的數據,一季度網絡零售的規模和去年的規模基本持平,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還增加了5.9%。鑒于2020年一季度正好與國內疫情本土傳播期重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增加或與疫情本土傳播期公眾搶購個人防護用品、藥品和食物有關,但也要看到,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對網絡購物依賴增強也是零售額增加非常重要的原因。
目前,復工復產進行得如火如荼,但疫情尚未結束,即使要為商家“回血”、促進消費需求,也不能大肆鼓勵公眾到店消費。通過網購節的方式,將促銷商品通過網絡購物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實在的優惠,刺激消費需求的增長,既能為復工復產的商家提氣,也能為受疫情影響積蓄日薄的消費者省點錢,是一舉兩得的方式。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大為影響了社會的正常運行,更可能重塑大家的生活方式。疫情當然是可怕的災難,同時也可能帶來發展的契機。
2003年,非典肆虐,電商也在其后隨之崛起。雖然不能說是非典催生了電商,但某種程度上,非典疫情客觀加速了電商時代的來臨。2003年5月,在非典結束疫情的后期,阿里推出了淘寶,發展為C2C第一大平臺;2004年,京東正式開展了電子商務,將柜臺線上化,旗下的B2B業務聲名鵲起。這十幾年中,電商逐漸從新潮的玩意兒變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隨著各平臺購物節的興起,更是將電商推向了全盛時期。
眼下的網購節,與17年前的電商崛起情況類似的是,客觀上都能起到便民利民的作用。而不一樣的是,當時中國還沒有電商平臺,也幾乎沒有線上購物的習慣,甚至都不怎么上網。但如今中國社會已經處于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僅電商平臺遍地開花,而且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線上購物成為了購物的重要甚至主要途徑,快遞、外賣行業均非常發達。更重要的是,當年的電商崛起是純市場行為,而現在的網購節是政府牽頭、電商參與的類公益活動,后者應該有著更強的公益性質,應以便民利民為優先考慮。
因此,2020年的購物節,不用大費周章去推廣電商平臺,不用培養消費者的線上購物習慣,但本著其公益的目的,應該更為規范商家的行為,平臺也應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保障。在購物節中,商家賺人氣和盈利當然是目的之一,但也不可以趁網購節渾水摸魚地牟取暴利。同時,電商平臺也不應以購物節的名義向參與的商家收取費用,監管方應負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網購節是一個各方共同努力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的證明,是為受影響的經濟社會“做點什么”的其中一步。期待網購節可以為商家和消費者都帶來更多收益,也希望能推出更多便民利民的措施,讓民眾與社會都盡早恢復元氣。
關鍵詞: 網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