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023年“十一”樓市,與往年相比,有至少五點不同。
一是新房推盤量明顯增加。比如,十一假期及前夕廣州一手住宅開盤或加推個盤20個。推盤個數比2022年十一期間增加3個,總推貨量較2022年十一增加42%。節前各地退出限購,認房不認貸落地,開發商都想在“金九銀十”這個傳統旺季加速去化,沖刺年底業績。但是,純新盤并不多,大多是清尾貨的同時,再推幾十套或一兩棟新貨。2023年以來新盤的流速普遍放緩,去化率普遍在40%左右。據CRIC調研數據,重點城市在“金九”的平均開盤去化率僅為48%。清掉尾貨,既是營銷的基本節奏,也是提振市場情緒的關鍵。可想而知,前面幾批次都賣完了,才能營造熱銷的場面。
二是優惠促銷是主基調,“一口價”房源非常普遍。既然要清掉尾貨,就得讓利促銷。筆者發現,除了常規的促銷優惠(比如送家電大禮包)外,開發商針對尾貨基本都會推出“一口價”房源(有的新推盤也會拿出10套做“一口價”)。筆者還發現,“一口價”房源明顯低于新推盤的平均售價,甚至低于該批次房源當初的開盤價。開發商這么做,一方面是希望通過誘人的“一口價”,推動看房的人氣轉化為買房的人氣;另一方面,尾貨低價促銷,而新推盤高價能夠營造出房價上漲的信號,刺激買房的熱情。另外,部分開發商資金鏈緊張,也希望降價回籠資金。因此,更大折扣優惠往往與高比例首付捆綁。
三是看房的比買房的多。不管是筆者踩盤,還是與同行交流,“看的比買的多”是普遍現象。一方面,政策接二連三地刺激,確實提振了市場情緒,愿意去看房了,來訪量較節前普遍增長;另一方面,剛需和換房的人群還真不少。但是,來訪轉下定的比例并不算高。從客戶情緒來看,確實都是計劃要買房的,但即便是婚房這種真正的剛需,也并不急于交定金,而是多盤比較,決策偏猶豫。一方面,普遍認為房價不會漲,甚至開發商大擺促銷姿態的背景下,認為后續房價可能還會下跌。另一方面,很多樓盤都有一些瑕疵。靠中心區的,客廳或房間太小;靠外圍的,通勤不方便。房價仍在高位的情況下,控總價的緊湊戶型是普遍的設計風格。外圍的房子戶型大,價格適宜,但年輕人對通勤比較敏感。既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新盤選擇又很多,房價也穩定,開發商都在促銷,部分消費者就選擇多看看再說。
四是需求的兩極分化明顯。大戶型、大平層往往對應著更高的價格和漲價行為。比如,同一批次的新推房源,裝修標準一致,但大戶型的均價往往比中小戶型的高。這與當下改善型需求占主導,高收入人群對房價敏感度下降有關。相比之下,中產和剛需盡管消費意愿強烈,但支付能力有所下降、預期變得謹慎,同時作為需求新生力量的90后對居住的內涵不愿意讓步。當房價還在高位的情況下,供給端變得扭曲,且對需求的匹配程度開始弱化。于是,出現對緊湊型戶型的觀望和猶豫。
五是出現“等政策式的需求延滯”。從深圳來看,目前市場普遍預期深圳限購會松綁,首套二套首付或利率會下行。因此,長假期間深圳樓市人氣也很旺,但叫好不叫座的現象更加明顯,而深圳新盤普遍的折扣式營銷更加劇了這一態勢。而這種心態的背后,事實上是希望看到“調控政策刺激-需求跑步入市-房價出現上漲”的舊思維作怪。
其實,這種思路在2022年以來一直很盛行。部分樓市政策未帶來新一輪樓市回升周期,于是大家就認為還會有新的政策,出現“等政策式的需求延滯”。其實,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樓市過去20年(2001-2021年)一直“單邊上漲”,且每有下跌時政策就迫不及待地將其拉起來,從而導致的“政策市”預期。如何認清這種頑固預期,是解決當前樓市問題的關鍵。(中新經緯APP)
來源:中新經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