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金地世博一號】開發商供稿
先生回來,回來的是風骨,是修為,是處身立世的先生之美。
5月8日下午,《先生回來》昆明特別致敬展于華夏金地·世博一號樹影藝術中心正式開幕。
先生與先生,一同回來。
策展人鄧康延表示:“種種困難的因素終究擋不住《先生回來》的大展啟幕,他們是海上行舟,天上飄云,大地行路,該有終有,為來就來?!?/p>
而與先生一同回來的,還有那些當代先生精神的傳習者們。
詩人于堅先生來了,四十多年來他的詩作飄拂漢語大地,譯為十多種文字。他相遇了76年前的一札文獻,那是他母?!爸腥A小學”的遺韻。
紀錄片導演徐蓓女士從重慶來了。她制作了《大后方》《九零后》《西南聯大》的宏闊與幽深。她也邀請來傾力助她拍片的許秋芳 女士。她們在歷史鏡像的隧道,尋找出口,鑒照過去,折射未來。
此次相聚的還有兩位云南專家:二戰史學者戈叔亞先生和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先生。他們以專業和歷練注解先生的價值。
昆明有幸,山河有幸,先生有幸,后生有幸,得此幸遇。
先生與昆明,一同回來。
策展人鄧康延對云南有著別樣的感情,他這樣描述云南與先生的關系“云南,是溫潤氣候的棲息地,自然山水的博物館,抗戰文化的大本營。彩云之南,有約在先,有約在先生。”
對昆明這座先生之城而言,《先生回來》絕不只是一次展,而是一次城市性格的溯源與重申。
奚志農先生在沙龍中分享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來自林徽因的兒子,那是在他小時候,跟著媽媽林徽因初到昆明去街上買桌子,店家要林徽因留下地址,林徽因說:“拿紙筆來”,在那個女性極少又教育的時代,店老板用純正的昆明話說了一句“么么,這個女的竟然會寫字。”
這大概就是西南聯大帶給昆明的影響的一個小切面,那些坐著黃包車,住著洋樓喝著咖啡的先生來到這里的意義,是讓彼時的邊陲小城昆明震驚的。8年聯大,8年共存亡、共生活,先生的氣節,也就這樣在昆明生根發芽了。
先生的昆明,更是昆明的先生。
昆明感謝先生,先生也感念昆明。
徐蓓在制作西南聯大的紀錄電影《九零后》時,采訪了不少西南聯大的學子們。中國科學院院士潘際鑾先生回憶起云南時,說有一次與哥哥在山中突遇山洪,險些失了性命,是被一個昆明人跳入水中救起的,然后陪他們到學校,陪他們換上了干凈的衣服。
在接受采訪時,他動情的說:“我的命是云南給的。”
無獨有偶,文學大家汪曾祺死的那天,都想被埋在昆明。沒有先生,孕育不了先生之城,但沒有先生之城,也不會有后來的先生。先生之城,為先生創造了最好的生長土壤,先生離不開昆明,昆明也離不開先生。
先生與先生之美,一起回來。
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部紀錄片,后延伸為一場巡回中國深圳、北京、南京、杭州、廣州、臺北、成都、西安、三亞等地的全媒體致敬展《先生回來》。鋪展開二十位先生的生平,像是民國年間寄來的一疊信箋,云中字,故人心。他們用皮膚上的冷暖、骨子里的矍鑠、人性中的從容,站在國家講壇上,至今。
教育是最大的慈善,尤在兵荒馬亂時。守緊一張課桌,是守緊一縷恒念、一脈族群永續。人才如泉,土地才能不涸。此地向西南十多公里,曾有一所偉大的大學,戰火中聯合起三所大學的西南聯大,是云貴高原挺立起中華文明的脊梁。
先生們用他們的思想和生命,帶領著人們走向新的世界,提供新的人格營養與生命坐標。
先生回來,不止于記憶,更在于傳承。
先生的精神與風骨,仍在當代的傳習者身上流淌著。
于堅在分享時表示:“風花雪夜的浪漫情懷我不會,我都是五點關起窗簾,黎明前寫詩,萬籟俱靜,生靈的聲音?!边@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先生之美呢?
先生的精神,才是最該回來的美。
昆明,有約在先,有約在先生。
責編:向雪平